文章導讀......小師


因果源於人的造作,人的造作就是行動,但行動之前意先發,意即是指揮個人行動的欲念,或經思考(有念頭),或不經思考(無念頭),不經思考就是條件反射的動作,當受到外界訊息的刺激而直接做出回應性的行為,例如:人的呼吸是不需要思考的,當人感受到環境侷促就會自然多吸一口氣--「環境的侷促」就是來自外界訊息的刺激,而「自然地多吸一口氣」就是不經人腦思考而直接做出的回應性行為;而經人腦思考而後做出的行為又有什麼呢? 例如:閱讀理解,當人閱讀時透過眼睛接收到來自書本的文字訊息以後,必須通過人腦的分析功能才能理解書本的文字訊息,假若人腦的分析功能受到障礙,我們所看到的文字訊息將是一些我們看不明白的符號,無法接收文字所承載的句子意義,因此我們不能理解--是故指揮著「多吸口氣行動」的欲念屬於不經思考的意,其中不含念頭的存在;而指揮著「理解行動」的欲念是屬於通過思考的意,「分析的結果」就是無數個念頭的形成;因此「意」可分為善、惡、與無記(非善非惡),而「念頭」則是可善(正)、可惡(不正/偏/邪歪),兩者合稱為「意念」。


此文說明善惡意念主宰善惡因果的重要性及其影響能力,衛仲達雖然有很多惡念並未付諸實行,無形中卻惹得同朝反感而不肯採立其有關修三山石橋之諫議;但因為他一稿之疏文乃出於體恤民生疾苦之善念,關係到全國國民的福祉,雖然最後未被採納,但卻成為後來升遷善果之因......就正如文中所言:一念起處,確實是禍福之門也。



惡念善言的故事


宋衛仲達,初爲館職,被攝至冥,核善惡二錄,惡錄盈庭,善錄只一小軸耳,冥王變色,索秤稱之,小軸反壓起惡錄,官喜曰,君可出矣,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如許惡狀,官曰但一念不正,鬼神無不知之,知卽書之,不待爲也,曰小軸中何事,官曰朝廷嘗大興工役,修三山石橋,君力諫之,此疏稿也,曰諫之未從,善力何能至此,公用念甚正,言可訓世,若使聽從,功德何量,乘此渡世何難,奈惡念太多,善力減半,不可復望大拜,後果官至吏部尚書,嗚呼仲達之惡,空有其念,尚損作相之現福,仲達之善,空有其言,卽壓盈庭之惡錄,况實作善惡者乎,可見一念起處,卽禍福之門也。


回目錄回書架到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