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日在社群平台掀起一股名為「肝脆薯了蒜了」的網紅吃法風潮!這道DIY下酒菜源自「肝脆蒜了」與「乾脆算了」的諧音,帶有年輕族群面對壓力時的自嘲意味,作法為將滷豬肝或鵝肝、酥脆洋芋片與生蒜片混搭食用,聲稱口感強烈又解壓,吸引大批民眾跟風嘗試。然而,醫師卻出言警告了!

翻攝自微博 (宇宙幸運力) ,下同
根據《TVBS新聞網》、《FTNN新聞網》、《央視新聞》報導,浙江新華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楊科朋表示,「肝脆薯了蒜了」的豬肝,屬高嘌呤食物,若短時間大量攝取,容易使尿酸濃度急速升高,多餘尿酸沉積在關節後恐引發紅、腫、熱、痛等痛風症狀。

楊科朋解釋,搭配的洋芋片更是典型「高油、高鹽、高熱量」食物,長期食用會增加肥胖與代謝異常風險,使尿酸更難排出;而蒜片雖嘌呤含量低,但辛辣刺激性強,若關節已有尿酸結晶,可能誘發發炎反應。
楊科朋感嘆,不少人習慣吃這道零食時配啤酒,酒精會同時促進尿酸生成並抑制排泄,使痛風風險進一步攀升。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此外,楊科朋提醒,近年中國18至35歲年輕族群在高尿酸與痛風患者中占比已達六成,明顯年輕化趨勢,曾收治一名國小四年級男童,身高148公分、體重63公斤,尿酸值竟高達440 μmol/L (同齡正常值上限為357 μmol/L) 。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楊科朋詢問後發現,男童平日習慣以碳酸飲料與手搖飲替代白開水,家長又常以雞湯、鴿子湯、老鴨湯補身,長期導致尿酸偏高,所幸發現及時,尚未造成關節症狀或腎功能損害。
就連醫師與營養專家皆呼籲,「肝脆薯了蒜了」雖是社群流行的玩梗文化,偶爾少量嘗鮮問題不大,但其本質是高油、高鹽、高嘌呤的「三高組合」,若頻繁或大量食用,可能增加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與痛風發作等風險,提醒民眾「切勿因一時跟風,而忽略健康。」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繼續看下一則新聞↓
可可含量70%以上的黑巧克力,不僅能改善脂肪肝與糖尿病,還能有效減少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堪稱「脂肪肝救星」?也太神奇了吧!真的有這種事嗎?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根據《東洋經濟》報導,日本肝臟權威栗原毅分享,一名40多歲的女性患者因長期嗜吃仙貝、饅頭等高碳水零食,一年內體重激增6公斤,檢查後發現罹患脂肪肝與糖尿病,她依醫師建議,每天分5次攝取黑巧克力,短短一個月內,肝發炎指數從63降至34,糖化血色素從7.4%降至6.5%,體重也減輕3公斤,甚至對零食的興趣明顯下降……【更多內容請見下方延伸閱讀】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