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的作品《看見》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台被要求下架,隨後在書籍和影視分享網站豆瓣上的頁面被刪除。時事評論作家長平認為,專制政權會在全球下架「看見」——讓已經看見的真相,從我們的眼前消失。

(德國之聲中文網)我用這個繞口令似的的標題,來描述中國媒體過去的三十年歷程。它來自一個剛剛發生的事件: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的作品《看見》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台被要求下架,隨後在書籍和影視分享網站豆瓣上的頁面被刪除。
一本十二年前出版的書,下架的理由是“因質量問題停止出版發行”,要求“即刻全面停止銷售”。真正的理由,顯然是柴靜最近在她的youtube頻道發布的一些采訪。這些采訪都不可能在中國境內播出。
前不久我寫文章討論過其中一期,是她對身處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前線戰壕中的中國籍雇傭兵馬卡龍的連線訪談。我對這個片子的評價是:“沒有哪部電影比這個訪談更加真切地讓人了解什麼是戰爭,戰爭背後冷血的宣傳和扭曲的人性。”
這些冷血的宣傳包括官媒對俄羅斯侵略直接的涂脂抹粉,也包括受到嚴格監控的以民間輿論形式出現的網絡鼓噪。它們背後的操控者,也正是下架柴靜作品的人。
看見“看不見”
央視記者的身份為很多人帶來知名度,但也一直伴隨著爭議。有人指出,即便在柴靜深情眷戀的“新聞黃金年代”,央視仍然是一部宣傳機器。從整體上說,這個判斷是成立的。但是,針對這部宣傳機器,仍然有很多人想要松動它的螺釘,甚至夢想它轉變成公共媒體。柴靜就是其中之一。
那個時代的背景,既有“六四”屠殺沒有滅絕的八十年代理想主義,更有西方民主在冷戰中獲勝帶來的自由想象。很多學者、律師和媒體人都相信,無論快慢,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無論大小,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貢獻力量。
作為記者,柴靜和她志趣相投的同行們,所作的貢獻就是“看見”。首先讓自己看見,然後讓更多的人看見——看見那些專制政權的宣傳故意制造的盲區,千方百計掩蓋的真相,以及因為恐懼而不敢正視的現實。一句話說,就是看見曾經看不見的東西。
柴靜在本書的序言中說:“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
柴靜的前同事、央視“名嘴”崔永元在本書的新書發布會上問:有多少人比周雲蓬對現實看得更清楚?周雲蓬是盲人歌手,他最有名的歌曲之一是《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
看不見“看見”
已經看見的東西,還能從我們的眼前消失嗎?這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現實。
全世界的民主都在倒退。在倒行逆施的大道上,中國不僅走在前列,而且是主要的推動力之一。
有一篇講述柴靜奮鬥經歷的文章說,“她去過女子監獄、重症病房、礦山小鎮和農村教室;報導過高考黑幕、艾滋病人權、同性戀者的隱痛,也報導過一個小女孩的死與一個女犯的沉默。這些題材在今天的中國電視新聞裡幾乎不可能出現”。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柴靜沒有沉默,她在地球的另一邊繼續發問”(作者:鹿娜的彼岸王國)。這也回答了一個問題:背井離鄉的媒體人,還能報道故國的新聞嗎? 顯然,流亡中的記者柴靜,比在央視的時候看見得更多了。
在中國,“那個時代”早就過去了,甚至先於《看見》的出版。但是,專制政權不會就此止步。他們比誰都更明白:世界是一個整體,自由不可分割,一人被奴役,眾皆不自由。
因此,他們會在全球下架“看見”——讓已經看見的真相,從我們的眼前消失。
作者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六四記憶 · 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