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中醫中藥的發展有三個趨勢:第一個趨勢是專注於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生命科學、現代臨床醫學理論的銜接與融合,試圖在中醫學與現代醫學之間找到共同語言,從而將中醫學併入與現代醫學共同的發展軌道, 可稱為科學化的中醫藥。第二個趨勢是堅持中醫藥獨特的理論體系,堅守中醫中藥的陣地,不斷摸索、探討中醫藥在當代發展的方式、方法,在理論體系、診療技術上做出符合時代特徵的發展,可稱為現代化的中醫藥。第三個趨勢則是努力發掘古代中醫深邃的思想體系,試圖還原古代中醫的思維、診斷、治療、養生等一系列與生命有關的理論和做法,以為今天的醫療實踐服務,可稱為還原化的中醫藥。在科學化、現代化的強大背景下,第三個趨勢的探索顯得尤為可貴與艱難,因為,時至現代,來自古代語境的文字已經越來越不容易被人們理解了。

學術界一直在探討中醫藥理論的核心是什麼?這個答案似乎只能從經典的中醫古籍中尋找。潘曉川教授經過二十餘年潛心研究,提出了「氣」才是中醫認識人體、認識疾病、認識宇宙和自然的核心,由此產生了「經典中醫」之說。所謂經典中醫,特指以中國古天文學為背景,以道一元論的三分法為哲學基礎,由道而術發展起來的氣化醫學。宇宙混沌,以氣充之,清升濁降,天地乃分;人體臟腑,以氣動之,周流不息,生命不止;診脈治病,調氣為先,有餘不足,以平為期。大道至簡,只這一個「氣」字,就包羅萬象,無處不在。

近些年來,中醫的「道」與「術」一直是人們樂於討論的內容。往往大家認為,理論是「道」的層面,治療方法是「術」的層面。但是,潘曉川教授在本書中提出,在治療水平上也存在著由「術」向「道」的提升過程:對症論治,屬於術的層次;辨證論治,屬於法的層次;辨氣論治,屬於道的層次。細想起來,在現代正規的中醫藥教學中,可以學到對症論治,可以學到辨證論治,卻極大地忽視了辨氣論治。追根尋源,其原因就是20世紀以來在對「科學」和「現代」的追逐下,人們逐漸忘卻了中醫藥的理論源頭,忘掉了能夠產生中醫藥的那塊最樸素的土壤。

而辨氣論治,粗看起來是撿回了老祖宗對中醫的根本認識,但又何嘗不是令我們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就是打破所謂的科學化的束縛,推動中醫藥學原汁原味地向前發展。就拿針灸來說,「欲以微針調氣」是《靈樞》中一貫倡導的治療技術。微針調氣,就意味著針小而細,選穴少而精,是以「四兩撥千斤」的力道去撬動人體的氣機,達到平衡自在。較之現在,動輒粗大的毫針和每次幾十個穴位的針刺,不知是高明上多少倍呢。

在推動中醫藥學發展上,註定有那麼一些人,追溯祖先的足跡,回歸中醫藥的本源,發掘合理內核,給予古法新生,使中醫藥的精粹思想不至於埋沒在滾滾歷史長河中。這種鑽研,十分辛苦且不太容易被人理解,但很令人敬佩。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研究者存在,守住了中醫藥起源的根,不管再過多少年,我們也不會迷失自我。這也是我願意為《針靈:經典中醫自洽體系》一書作序的原因。願我們這個領域多一些這樣的虔誠的中醫研究者。

此文是本人為《針靈:經典中醫自洽體系》一書寫的序。這本書最近由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