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楊女士,體形微胖,就診時自述,1周以來自覺明顯頭暈、頭痛等症狀,在家自測血壓為175/100mmHg,害怕自己患高血壓,於是前往醫院高血壓專科門診就診。

她告訴大夫,自幼她就比同齡人要胖;平時在飲食上,比較愛吃油炸食物,經常暴飲暴食,每餐都要吃到肚子感覺到撐才會停下來,生活有壓力時也會通過吃東西來解壓,每天晚上臨睡前會有吃一些水果或喝牛奶的習慣。

接診的大夫在了解了她的基本情況及查看檢查結果後,建議楊女士先去營養科減重,待減重成功後,如果血壓還高再返回高血壓科門診進行藥物治療。

在營養科進行人體成分檢測後,楊女士最終診斷為:2級肥胖,其診斷參考指標:BMI>34.6kg/m2;患高血壓、高血糖等基礎疾病;有乏力、易困、嗜睡、打鼾、退行性關節炎等症狀。

最後,大夫與楊女士協商3個月的減重目標為10~12kg,制定了為期3個月的減重方案,減重方案是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生活方式干預

經過3個月飲食+生活方式干預,楊女士的體重下降明顯,體重下降11.8kg,體脂下降10.4kg,腰圍減少13.6cm,收縮壓下降48mmHg,舒張壓下降27mmHg,除此之外,打鼾、高血糖、高血脂都得到了明顯改善,血壓、血糖、血脂等各項指標逐漸恢復正常。

醫生提醒: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日益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一種全球性疾病。

肥胖和超重患者越來越多,從而也增加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關節磨損、多囊卵巢綜合徵等疾病的發病率。

這些疾病患者如果合併超重或肥胖,建議一定要先減輕體重,不要直接考慮通過藥物解決,因為這部分人群往往不是只有一種疾病,往往伴發多種跟肥胖相關的疾病,如果僅通過藥物只能解決對應的疾病,但是減重很可能解決多種肥胖相關疾病,收益大大高於藥物治療。

俗話說「一胖毀所有」,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肥胖毀掉的不僅僅是「顏值」,還有身體健康!

肥胖是一種以體內脂肪過度蓄積和體重超常為特徵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由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其發生機制是因為能量攝入超過能量消耗,導致體內脂肪過度蓄積和體重超過正常標準。

當那些脂肪在體內過度蓄積時,便可能會提升高血壓、高血糖、冠狀動脈硬化等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健康隱患!


脂肪長在這3個地方很危險

一說到肥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贅肉,但實際上,很多人的胖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隱形肥胖」,尤其是脂肪長在這3個地方,很危險!


01

脂肪長在脖子處,提防睡眠呼吸暫停

在大家的印象中,體形較胖者似乎更容易打鼾,其實這也與他們的頸部脂肪過多有關。

當患者的頸部脂肪過多,在睡覺的時候,頸部肌肉鬆弛,脂肪由於重力作用會向咽腔內堆積,導致咽腔左右徑、前後徑均狹窄,尤其是在患者平躺睡眠的時候,這種情況尤為明顯。

氣道狹窄之後,空氣在上氣道內通過不順暢,或與狹窄部位產生摩擦、撞擊,尤其在軟齶,產生撞擊後可以導致睡覺時打鼾

局部狹窄越明顯,撞擊聲音越小,有時可以導致憋氣,甚至伴有憋醒、頻繁轉換睡姿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夜間的睡眠,導致患者白天可能出現嗜睡等情況。

另外,研究發現,頸圍增大者的血脂異常率明顯增高,出現心血管問題的可能性更大

《新醫學》期刊曾發布的《頸圍與冠心病的相關性分析》中發現,頸圍與冠心病發病風險有直接關係。

也就是說,不論男女,頸圍越大,冠心病發病的風險越高。

提醒:生活中,如果突然發現衣服領子勒脖子喘不上氣或系不上扣了,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皮下脂肪堆積導致的。

一般來說,男性的頸圍要小於38厘米,而女性的頸圍要小於35厘米



02

脂肪堆在血管壁上,會加速動脈硬化

如果長期進食油膩、高糖的食物,如肥肉、蛋糕等,就容易導致肥胖的發生,及出現血管脂肪堆積太厚的現象。

如果血液中脂肪含量高,堆在血管壁上,就可能會導致乳糜血(牛奶血)的發生,使原來澄清淡黃的血清變成混濁,長期下去還可能會引起血管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高血壓,冠心病,中風都跟它息息相關。

清理血管,不讓脂肪沉積,是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根本解決之道。

尤其是那些外表看起來不胖的人群,也要提高警惕,因為不胖並不代表身體內部的脂肪也不多

只要存在脂肪代謝問題,就有可能屬於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不能認為自己不胖,就不注意控制危險因素,因忽視檢查,結果延誤了病情。

所以,無論身材胖瘦,都應該定期體檢,關注血脂和頸動脈超聲。


03

脂肪隱藏在內臟,傷心傷腦傷全身

人們減肥時只注重減掉「皮下脂肪」,而忽視了「內臟脂肪」。

因為皮下脂肪顯然易見,長在臉上、手臂上、大腿上等地方,很容易被看見,只要囤積一點就會引起愛美人士的注意,馬上將其消除。

真正可怕的是那些「看不見的脂肪」,即內臟脂肪隱藏得深,有些體形偏瘦的人也可能會內臟脂肪多,所以內臟脂肪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

正常厚度的內臟脂肪能夠穩定和保護內臟,但如果內臟脂肪太厚,就可能會導致脂肪心、脂肪肝、脂肪腎、脂肪胰等器官功能異常,進而誘發糖尿病、高血壓、胰島素抵抗,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等問題。

過多的內臟脂肪會導致「中心性肥胖」 「腹型肥胖」的發生,有臨床經驗顯示,90%以上的「大肚子」都是內臟肥胖者

有研究表明,腰圍每增加1.22cm,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9%;腰圍每增加1.32cm,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風險33%。

腹部肥胖和人體18個部位的癌症發病率呈正相關,如胃癌、結直腸癌、肝癌、膽道癌等。

另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柳葉刀》子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較高水平的內臟脂肪、身體質量指數(BMI)和腰臀比與認知功能下降存在因果關係。

具體來說,內臟脂肪每增加0.27公斤,認知能力就會降低,相當於認知衰老0.7年。

也就是說,肥胖傷腦,肚子越大,腦子越傷!

截圖來源: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腹型肥胖的診斷標準

1.測腰圍如果男性腰圍≥90cm以上,女性≥85cm以上,可診斷為腹型肥胖。

2.測腰臀比:如果男性腰臀比≥0.9,女性腰臀比≥0.85,則考慮腰臀比超過正常範圍,達到中心性肥胖的診斷標準。

3.看身形:可以通過身材外形來看,如果是蘋果型身材,即肚子大、四肢瘦,多為腹型肥胖;如果是梨形身材,即臀部及大腿部胖,上半身不胖而下半身胖,則為外周型肥胖

如何逆轉肥胖

1.黃金法則,營造熱量差

減肥的基本原理是,讓機體的消耗熱量>攝入熱量,製造出熱量差。

此時,身體為了填補熱量差,自然會「乖乖」地分解脂肪來獲取熱量,使得體脂越來越低。

但是,減肥成功的終極難題,就是在體型恢復正常前長期保持合適的熱量差。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健康人群每日攝入需求:

  • 脂肪總量不超過總熱量的30%
  • 飽和脂肪的攝入少於總熱量的10%
  • 反式脂肪攝入量不超過總熱量的1%

對於正在減肥的人而言,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限制來自於總脂肪和糖的熱量攝入。

堅持一段時間以製造和鞏固這個熱量缺口,自然就會瘦下來。

但是不建議節食減肥,可能導致每天攝入的總熱量不能滿足基礎的代謝,這樣不僅會難以堅持還會影響身體健康,造成營養不良。


2.勻速減肥,舒適才能堅持

管住嘴:少吃高碳水、高脂肪的食物,適當增加蔬菜、豆類、全穀物、精瘦肉的每日攝入量,避免長期處於飢餓狀態。

實在嘴饞時,可通過用0卡糖搭配燕麥粉、奇亞籽等低熱量又有飽腹感的食物「欺騙」一下大腦。

此外,也可在專業人士的建議下嘗試5+2食譜,即每周5天正常飲食,間隔2天輕斷食,輕斷食期間依舊可以利用既低卡又飽腹的食物減輕飢餓感。

邁開腿:定期進行體育鍛鍊,可有助於消耗熱量,提高基礎代謝,幫助改善易胖體質,如慢跑、爬山、健步走、散步、瑜伽、跳舞等。

建議每次慢跑的時間需要達到30分鐘以上每周3次左右,可根據個人感受決定。

健步走,建議每次保持約45分鐘,可根據體力調整速度,多種速度交替更佳:

慢步走:每分鐘70~90步

中速走:每分鐘90~120步

快步走:每分鐘120~140步

極快速走:每分鐘140步以上

另外,散步並非隨便走走,建議整體保持在4.5公里/小時的強度,並保持30分鐘,燃燒脂肪的效果會更好。

參考文獻:

[1] 王立曼,周光耀,李春華,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危險因素探討[J].華西醫學.2009,(1):46-49.

[2] Adiposity impacts cognitive function in Asian populations:an epidemiological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https://doi.org/10.1016/j.lanwpc.2023.100710

[3] Fravling, T.M. et al. A common variant in the FTO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body mass indexand predisposes to childhood and adult obesity. Science316,889-894 (2007).

[4] 世界衛生組織.肥胖和超重[EB/OL].2020-0401/2023-05-08.

[5] 世界衛生組織.肥胖和超重[EB/OL].2018-10-23/2023-05-08.

@有來醫生,掌握更多健康、情感心理科普知識,有健康,享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