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們即將迎來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霜降。進入這個節氣,意味著秋天即將結束,冬天即將開始。作為「秋三月」最後一個節氣,氣候最易反覆無常,降溫、大風等會經常出現。

江蘇省第二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主任中醫師沈佳介紹,霜降時節講究「外禦寒、內清熱」,飲食養生適宜「平補」,以保暖潤燥、健脾養胃為主。針對常出現的燥象,日常可以多吃柔潤養陰的食物,注意多樣搭配。霜降養生,既包括人體的起居、鍛鍊、飲食平和,也包括心神的收攝。

注意保暖,避免劇烈運動

霜降時節氣溫下降明顯,專家提醒,霜降後已經是深秋季節,不宜再進行「秋凍」。老人、孩子要及時添衣,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尤其應注意頭部、頸部、手心、腳心等部位的保暖。專家建議,起居遵循「早臥早起」的原則,順應陽氣的調達、陰精的收藏之性,避免熬夜干擾心神。

運動方面宜動靜結合,避免過於劇烈的運動,以免出汗導致腠理開泄,外寒侵襲而出現感冒的症狀。推薦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傳統養生功法,呼吸均勻、動息相隨,與動作協調自然,以達到心神合一的目的。

飲食遵循「燥者潤之」原則

「深秋燥邪當令,最易損傷肺胃,經常會出現皮膚乾燥、咽干、口乾、甚至乾咳少痰的症狀。」專家提醒,一旦出現這些症狀,可先從飲食上進行調整,飲食要以「燥者潤之」(指津液缺少的病證應以滋潤藥治療)為原則,選擇一些潤燥益氣、清潤甘酸的食物,以達到健脾、清肺的作用。推薦食用芝麻、糯米、粳米、乳製品、蜂蜜(糖尿病患者需遵醫囑)等柔潤平和的食物,同時增加牛肉、雞、鴨、魚、蝦的攝入,以達到平補氣血的目的。

「大棗、山藥,其性味甘平,專入中焦,既可視作中藥又可作為食療中的食材,可保護胃氣、健脾助運。」霜降時節應少食辣椒、生薑、蔥、蒜等辛辣之物,少食冷飲、涼茶等,可固護脾胃,避免燥烈、生冷之性影響到人體的正氣。

儘管「藥補不如食補」,但需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進行個體化調養,如果胡亂進補,非但起不到調養身體的作用,可能還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保持樂觀的心態

由於天氣漸冷、日照減少,霜降後還容易出現傷感憂鬱的「悲秋」情結。因此,宣洩積鬱之情也是養生保健的重點。在做好自我調節的同時,積極做一些運動讓氣血流通。同時,也可以用橘子皮、蘿蔔、玫瑰花等泡水或烹飪,有一定疏肝理氣的作用,幫助緩解秋郁。

此外,外出秋遊,登高賞景,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靜練氣功,可以收斂心神;保持樂觀的心態,健康平靜地度過這一「多事之秋」。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甜 圖源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