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是世界更年期關懷日。「更年期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但是更年期會引發一系列疾病,這些疾病是需要改善、且能夠改善的。」

「現在人均壽命越來越長,從絕經到死亡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更年期是生命質量的充分體現。前期的預防很重要。」

「那一個月過去,就好像重生一樣。當時真的蠻痛苦的。」正在經歷更年期的何玫(化名)告訴澎湃科技。

何玫今年51歲,兩年前,她發現自己身體在發生變化:經常潮熱,整夜整夜地出汗,全身濕透。一段時間後,非過敏體質的她又開始全身過敏,連眼皮都腫起來。再過一段時間,肩膀莫名其妙地疼起來。她去醫院做了很多檢查,找不到原因。類似的症狀一陣一陣地出現,每次都不一樣。直到2023年9月的一天,多種症狀一齊向她襲來。

一天早上醒來,她忽然發現自己頭暈,起不了床,手腳無力。她害怕自己腦部出問題,去醫院做頭部核磁共振和頸動脈B超,測了血脂、血壓、血糖,除了頸動脈有點斑塊,其它指標均無異常。過敏的症狀再次出現,她身上起了很多紅疹子,到處發癢。

9月下旬,她又開始心悸、心慌,整個人無法平靜下來,「隔幾秒心臟就『砰』地猛跳一下,一邊跳還一邊咳嗽,成天成夜這樣,沒法睡覺。」她在家裡躺了兩天,不見改善,又去醫院做了各種檢查,心電圖、甲亢、肝功能都正常。

何玫向來溫順,但這兩年時常煩躁,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發火。回家看見老公不收拾東西,屋裡一片混亂,火就「蹭」地一下冒出來,哪怕她竭力提醒自己控制情緒,心裡的怒火就是止不住,等火氣過去,她又開始後悔:怎麼就發火了呢?

何玫沒有去更年期專病門診看過,但輾轉多個科室後,醫生們告訴她,應該是更年期綜合徵。

一種自然生理現象,但會引發疾病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婦科生殖與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史穎莉告訴澎湃科技,所謂「更年期綜合徵」,是指女性卵巢功能自然下降,分泌的雌激素開始波動式下降,進而引發一系列軀體和精神症狀。

「更年期可能出現的症狀有很多,最常見的是潮熱、失眠、煩躁,甚至有人出現精神分裂症狀,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對有的女性來說變得無法跨越,面對任何事都猜疑、哭鬧。此外,還包括骨質疏鬆、陰道乾澀、泌尿生殖道萎縮等症狀。」史穎莉說,「大多數人到了更年期都會有症狀,但是每個人出現的症狀不一樣,嚴重程度也不一樣。」

史穎莉形容女性的卵巢就像「糧倉」,卵泡是其中的「糧食」,糧倉所能儲備的糧食數量是固定的,從女性出生開始,「糧食」就不停地自我消耗。到35歲時,女性的卵巢功能會出現「折棍」現象,即卵巢的功能不再像之前那樣慢慢下降,而是忽然明顯下降。

卵巢功能下降容易導致卵泡發育不良,有的人不再長卵泡,有的人雖然長卵泡,但是卵泡萎縮,所以可能會出現月經問題,例如月經量減少,月經周期縮短或延長。

據史穎莉介紹,40歲以後絕經是正常現象,但醫學上認為40-45歲絕經屬於「早絕經」,50歲以後,大多數女性都絕經了。醫學上還有一個概念叫做「圍絕經期」,指女性在絕經前後的一段時間,與「更年期」的概念相同。

近年來,臨床上出現「早更」趨勢。史穎莉近日就碰到一位28歲的女孩,卵巢功能相當於40歲,月經開始紊亂。雖然她並沒有出現更年期症狀,但是卵巢已經進入衰退狀態,而衰退的速率,目前醫學還無法把握,「有的人可能一直維持目前的狀態,有的人可能忽然就絕經了。」

史穎莉向澎湃科技解釋,「早更」是一個由多種因素影響的複雜現象。一方面,可能與熬夜、長期壓力大、精神緊張有關。「當代年輕人從小就熬夜,不注意飲食,經常點外賣,社交面窄,都可能引起精神上的創傷。應激狀態下,糖皮質激素增加,會對內分泌造成損傷。」另一方面,也可能和遺傳因素相關,很多女性的外婆、媽媽都有「早更」現象。此外,反覆流產、篩查提前也可能產生影響。

另一個趨勢是,人們對更年期的關注度提高了許多。史穎莉發現,很多更年期綜合徵患者都是在看到媒體報導或自己查閱資料後到醫院就診的。

醫生在診斷時對更年期也更加敏感。「有一些六七十歲的人,反覆地出現陰道炎、尿道炎,長期在泌尿科看病,以前很多泌尿科醫生不太了解更年期,反覆進行抗炎,但是患者仍然反覆地感染。現在我們交流多了,他們知道這可能是雌激素水平變化引起的,就會介紹到我們這兒來。」史穎莉說,還有一些患者是從精神科轉過來的,有的患者去看睡眠障礙科,醫生發現她可能是更年期綜合徵。

但是否就診仍然是一大難題。長期以來,中國人對更年期的認識不夠深入。史穎莉說,很多人對更年期綜合徵的意識比較薄弱,例如晚上睡覺出了一身汗,認為是天氣變熱或被子太厚,情緒變得暴躁,以為是帶孩子的原因。

導致意識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人覺得「忍忍就過去了」。「對更年期的認識程度和城市、學歷等存在相關性,在農村,有這樣想法的人更多。」史穎莉說道,「事實上,更年期綜合徵可能引發的問題很廣泛,尤其是現在人均壽命越來越長,從絕經到死亡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更年期是生命質量的充分體現。前期的預防很重要。」

「更年期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但是更年期會引發一系列疾病,這些疾病是需要改善、且能夠改善的。」史穎莉說道。

治療難題:對激素的憂與懼

「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史穎莉在更年期門診見過很多人,都給她這樣的感受,「更年期引起的情緒變化難以控制,有時候患者會在門診吵起來,但治療一段時間後,脾氣又變得好得不得了。」

有一位開鋼琴工作室的患者讓史穎莉印象深刻,七八年前,這位患者來門診看病,只有42歲,更年期綜合徵把她折磨得無法工作,關閉了工作室。使用激素補充治療後,她完全恢復,重啟工作室開始上課。

史穎莉向澎湃科技介紹,目前對更年期綜合徵的治療主要分為中藥和激素補充治療兩種。可以使用的中藥包括坤泰膠囊、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左歸丸等,主要的功效是滋陰清熱。

激素補充治療主要包括補充雌激素和孕激素,孕激素可以保護子宮內膜,雌激素主要用於改善更年期綜合徵的症狀,例如預防骨質流失,同時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護作用。臨床上建議長期使用激素,能吃多久就吃多久,但是使用的劑量和種類會根據患者的特徵慢慢進行調整。

還有一些患者患有惡性腫瘤,不能使用激素,或心理上抗拒吃激素,但症狀又很嚴重,醫生們會推薦使用「莉芙敏」,它沒有雌激素樣的作用,但是可以改善症狀。

當前更年期綜合徵臨床治療面臨的一個困境是,很多人對激素補充治療存在抗拒心理,「現在門診做的最多的就是解釋激素的利弊。」史穎莉說。

在史穎莉的門診,有人聽到激素就很害怕,會把使用激素期間的所有不適都歸結到激素上,說「我吃了這個藥以後出現了某種症狀」,實際上二者之間可能並無聯繫。還有的高校教師來看病,服用激素以後,明顯感受到潮熱出汗、煩躁失眠的現象都消失了,但仍然對激素存在顧慮,擔憂激素的副作用,詢問乳腺癌和血栓的風險。

史穎莉說,作為醫生,她們也很關注雌激素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雌激素會刺激乳腺,可能會引發乳腺增生、乳房脹痛等,但只要沒有癌症家族史,定期體檢沒有問題,引發癌症的機率非常小。

至於雌激素和血栓風險的關係,史穎莉有一位師姐曾做過相關研究,發現使用雌激素後,即使是高糖高脂飲食的情況下,患者也很少形成血栓,它反而有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但如果患者已經是血栓的高危人群,使用雌激素會加劇血栓風險。因此在進行激素補充治療之前,需要做全面的體檢。

具體如何選擇藥物的治療,最終由患者選擇。史穎莉告訴澎湃科技,中藥在改善症狀方面有效,但對於月經紊亂的治療效果沒有西藥明確。對於「早更」、或有「早更」可能性的人群,臨床上更加推薦使用激素補充治療,因為雌激素水平降低可能對人體產生很大的影響。

事實上,年輕人對激素補充治療的接受度更高,更好溝通。「年輕人意識到,不來月經是有害的,但是對於40歲以上,步入生理性絕經的人群來說,絕經是自然的。」史穎莉說。

何玫就有這樣的想法。過去兩年,她去過很多科室,有醫生建議她補充雌激素,她沒有吃。她覺得自己到了衰老的年齡,就要接受,要順其自然。「本來就處於雌激素慢慢衰退的階段,突然補雌激素,『大姨媽』可能要重新來,好像是反自然的。」

這兩年,何玫吃了不少中藥,更年期綜合徵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找上門來,一次又一次地自動消失,「上個月險些丟掉半條命,這個月又活蹦亂跳了,不知道下一次是什麼時候,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徹底結束。」這更堅定了她「熬」過更年期的看法:「吃藥以後可能症狀會稍微改善一點,但不會徹底把症狀治好,可能主要的作用是讓自己心理上好過一點。但更年期本身沒什麼的。」

史穎莉指出,目前,無論哪種治療都無法逆轉卵巢的衰竭。「很多人覺得吃藥可以讓卵巢功能恢復到以前,這是不可能的,只能緩解症狀,延緩衰老。」

正視它,重視它

40多歲起,何玫就開始了解更年期,但當更年期綜合徵真正來臨時,她仍然沒有想到,「斷崖式衰老」這個概念變得如此具象。

去年年底,何玫感染新冠,「陽」了的那天,也是她最後一次來月經。雖然從50歲開始,她的月經頻率已經是兩三個月一次,她已經感受到絕經的信號,但月經真的不再來時,她仍然覺得非常失落,「像失去了一個朋友。」

50歲以前,何玫還覺得自己皮膚很好,身材也不錯,50歲以後,她肉眼可見地衰老,頭髮明顯變白,皮膚變得蠟黃,失去膠原蛋白。她原先性格活潑,現在也覺得自己沒有資格那麼活潑了,「不覺得自己年輕,承認自己老了。」她說。

何玫有一個同事,快50歲時進入更年期,覺得難以接受,總是想自己為什麼會得一身病,會不會就要死了,變得鬱鬱寡歡。何玫儘量不把過多注意力放在症狀上,她覺得那樣只會引來無限的焦慮,她積極地去醫院檢查,排除器質性的損傷,讓自己放心。「心態要好,不要不去檢查,天天猜想,心理上容易得病。」

何玫不恐懼更年期,她甚至認為更年期綜合徵是人必須經歷的症狀,不會影響人的健康。她也不再恐懼衰老,「衰老是無法避免的,必須接受自己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不要覺得人生沒意思,只是老了而已。」

事實上,退休後,何玫過上了理想的生活:沒有工作的壓力,過去幾十年的工作讓她不再為退休後的生活發愁,子女可以獨立生活,父母身體健康。日子很輕鬆,她高興幹什麼就幹什麼。

何玫的更年期或許是一個較為輕鬆的樣本,還有很多人經歷著焦慮和困擾。一個普通人,該如何更好地面對更年期?

史穎莉說:「首先要正視它。有人覺得自己40歲,還年輕,就更年期了,無法接受。但40歲後卵巢功能開始下降,這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衰老是一個不可抗拒的事實。另一方面要重視它,密切體檢,及早發現問題。當更年期綜合徵出現時,不用害怕,也不用自己扛,它是可以通過醫療手段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