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我愛情生長在何方?是在頭部,還是在心房?」

——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第三幕


莎士比亞的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今天是世界心臟日,我們來聊聊,為什麼難過的時候,心臟會痛?


古代人眼裡,「心痛」很正常


在古人眼裡,心本身就是情感情緒的來源,是靈魂的居所。


中國古人認為心主神明,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心臟是感覺的居所和源頭,快樂和痛苦來自心臟。


張仲景《傷寒論》提及心主神明,圖片來源:wikipedia


所以難過就是傷心,傷心那自然就會心痛,他們不會覺得難過和心痛之間有關聯有什麼奇怪,這似乎是一種不證自明的關係,反倒是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在古人眼中才是異類。


但現代人提出這個問題,可就有意思多了,因為我們已經比古人更確切地知道,「難過」這種情緒是由腦產生的,可腦子出問題了為什麼會拐帶著心也跟著痛呢?


死於心絞痛的外科醫生


醫學界很早就觀察到劇烈的情緒變化會引起心臟方面的問題,比如英國著名外科醫生約翰·亨特(John Hunter,1728-1793)曾為一個一陣暴怒之後猝死的人進行屍檢,結果發現了嚴重的心臟問題。


約翰·亨特,圖片來源:wikipedia


彼時,亨特自己也長期受到心絞痛的困擾。他曾開玩笑說,自己的性命完全掌握在任何一個會在語言上激怒他的惡棍之手。


孰料一語成讖,1793 年 10 月 16 日,亨特果然在一次激烈的論戰之後溘然長逝。法醫對他的屍體進行解剖後發現,他的冠狀動脈病變已經很嚴重了。


1990 年,日本廣島市民醫院的佐藤光(Sato Hikaru)醫生等人報導了1例患者表現酷似心絞痛,但冠脈造影卻提示並無冠狀動脈阻塞。因為患者心室造影時左室收縮期形態與日本漁民捕章魚的簍子相似,所以佐藤光等人將該病例命名為章魚壺心肌病(Takotsubo心肌病)


後來,
醫界根據其誘發因素或心室造影表現, 也將其稱為「心碎綜合徵」( broken heart syndrome)


註:心絞痛(angina pectoris)這一術語就是由亨特的好友威廉·赫伯登(William Heberden,1710-1801)於1772年提出的。


「心碎綜合徵」 的醫學研究


2006 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將這種應激性心肌病劃分為一種獲得性心肌病。在對這一類型的心肌病的發病機制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醫學界進一步揭示了情緒與心痛的關係。


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不適示意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有研究發現,對比 13 例突發情緒應激後出現左心功能異常的患者與 7 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前者血漿兒茶酚胺水平比後者高 2~3倍,比普通人高 5~6 倍。這個結果提示,超生理劑量兒茶酚胺可能參與應激性心肌病的發病。


這雖然不是情緒與心病關係的終極解釋(其他的機制還包括炎症所致的心臟功能不全、雌激素缺乏等),但未來的研究也不大可能再讓心臟重回情緒情感的核心。


比如說,近年還有研究者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糖尿病患者罹患「心碎綜合徵」的概率明顯低於普通人。


研究者推測,原因可能就是糖尿病導致的自主神經病變切斷了大腦與心臟交感神經之間的聯繫,在人體面對緊張情緒或身體應激時,反而對心臟起到了保護作用。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心臟交感神經在「心碎綜合徵」發病中的重要作用。


我們不妨這樣理解:


難過、傷心或悲痛、憤怒這些情緒是由大腦產生的。這些情緒產生之後,大腦又通過神經及內分泌系統釋放大量的兒茶酚胺。緊接著,兒茶酚胺風暴導致的直接心臟毒性及微血管的功能障礙使心肌受傷,再通過神經系統的傳輸,讓大腦感覺到——心臟疼了。


註:獲得性,即後天出現的疾病,有別於先天性疾病。


「心碎綜合徵」沒有特效藥


對於輕症「心碎綜合徵」的治療,一般集中於情緒或身體壓力的緩解,通常預後良好。


然而在合併急性併發症如心力衰竭和休克的情況下,就需要更積極的醫療介入了,治療時間可長達3個月至1年不等。


圖片來源:piqsels


考慮到「心碎綜合徵」目前的患病率僅約為 0.5% 至0.9%(絕經後女性患病率更高),所以我們日常所感受到的因難過而導致的心痛,可能多半達不到「心碎綜合徵」的診斷標準。


憑我們的生活經驗也明白,類似心痛往往未經醫療干預,也會漸漸緩解。


如果我們非要為這樣的好轉找一個原因,那也只能歸功於「時間的偉大力量」了。疼痛當然是很痛苦的感覺,但對維持我們的生存而言,疼痛的存在卻有極大正面意義。它會讓我們趨利避害,保護自己。人類如果失去了痛覺,那不知道要冒多少險受多少傷,也不知道會因此早死多少年了。


圖片來源:piqsels


止痛藥的發明當然是人類的一大福音,在明確診斷的前提下,合理應用止痛藥能夠讓人免除不必要的痛苦,麻醉的重要性更不要說——沒有任何現代人會想嘗試無麻醉的手術。


但遺憾的是,因難過造成的心痛,至今並沒有合適的藥物——也許這樣的藥物永遠也不會開發出來。


因為這一類心痛,常常與人類的情感經歷有關,如果這樣的痛也能輕輕被抹去,那麼很多人恐怕很難在情感經歷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了。


畢竟,痛是我們愛過的證據。


結語


在莎士比亞的時代,人們對於靈魂究竟居於何處尚無定論,「心本位」與「腦本位」的觀點均無可靠的證據,但人們似乎已經通過對失戀之痛的感受,隱約體會到心臟和腦存在著某種神秘的聯繫。


現代醫學對「心碎綜合徵」的研究也恰恰成為心臟與腦關係密切的又一個絕佳例證。古人的很多觀念在我們今天看來都是錯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古人是愚蠢的。


我們如今對外部世界和人類自身的認識,都源自科學界大量的工作和對過去觀點的修正,科學演進的結果是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會越來越精準,但我們也終將成為過去,後人看待我們的錯誤,也會像我們看待古人的觀念一樣覺得好笑吧。



策劃製作

作者丨李清晨 哈爾濱 兒童醫院 胸外科副主任醫師

來源 | 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