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門診實錄


「朱醫生,你開的藥太苦了,能把味道調整得好一些嗎?」病人問。


「嗯~我看一下,不對啊,你方子裡我放了大棗了,藥應該不會很苦的。」我說。


「朱醫生,你藥方里就那麼幾個大棗,煮完後還是那樣,一點甜味都沒有。」病人說。


「你掰開了嗎?」我問。


「大棗還要掰開?」病人疑惑了。


「哦,原來你大棗都是整個扔下去煮的,怪不得呢!」我說。



大棗的煎煮方法

大棗是一味大家熟知的中藥材,一般情況下在大棗的用法都未做特別的標註,因此很多人其實一直以來都是用錯誤的方法在煎煮大棗。


大棗正確的煎煮方法應該是把大棗掰開,取出棗核扔掉,把掰碎的棗肉與中藥一起浸泡並煎煮,這樣就不會出現完整的大棗入藥,完整的大棗出鍋了。我開方用大棗一個比較主要的目的就是調和藥性,緩解藥味的苦寒傷胃,如果病人不將大棗掰開去核,那藥方的效果就會有一定的影響。



大棗的功效


大家通常認為大棗是補血的,但其實不然,它最主要的作用是調和藥性,與生薑一起配伍可以養護脾胃,調和營衛。所以有貧血,特別是腫瘤放化療後造成的貧血病人單單用紅棗來補血是不符合中醫原理的。


不過有人會問不是一直說大棗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嗎?的確《中藥學》上是如此記載大棗的功效,不過大棗的這一類功效是需要配合其他諸如人參、白朮、淮小麥等中藥才能達到的療效,單用大棗則效果甚微。其實同樣「補中益氣」的功效也出現在「甘草」的功效中,但大家都知道光用甘草是沒有辦法取得很好的補氣效果的,所以雖然文字如此記載但臨床實際卻是有輕重之分,比如補氣的效果肯定是人參、黨參、西洋參、黃芪更為顯著。同時大棗補血的效果肯定不如當歸、熟地、阿膠等來得立竿見影。因此單用大棗來補血在臨床上是不夠的。



我寫的新書


《我想問中醫——100個實用中醫小知識》現在全網有售,大家有興趣可以買一本參考,謝謝!




大棗的副作用


大棗作為老百姓喜愛的保健養生食品而廣為人知,但其副作用可並非人人皆知。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對於大棗並非推崇備至,與之相反李時珍記載長期食用大棗容易導致脾氣受損,並且容易導致濕熱。現代人談濕色變,許多保健養生也是從濕作為主要賣點,但長期食用大棗會導致濕熱可能是大部分人都不是太了解的。


上海地區地處江南偏東,當地水土造成上海人的體質偏濕熱,這點作為長期在臨床一線工作的中醫會有明顯的感觸,在遣方用藥的時候大都需要考慮到地域因素。與北方人的體質不同,上海人更多地會出現上火的現象,比如一用黃芪,人參就會出現口腔潰瘍。因為大棗本身偏溫性,對於上海人其副作用就更為明顯,同時大棗偏甜,長期食用容易導致肚子脹氣,這點在近年來流行的阿膠棗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這一點也與《本草綱目》的記載契合,原來在明代當時的社會上也有用糖、,蜜拌制大棗食用的習俗,因此李時珍特別指出了大棗的這個弊端。所以如果你經常出現脹氣屁多可以看看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在吃大棗。




朱氏內科非遺傳人又來總結啦!


大棗煎煮需要掰開,去核,再與其他藥材一起煎煮。


大棗雖為藥材,但其單用難當大任,只用大棗的治病的記載還是比較少見的,大部分的情況是配合其他藥材一起發揮治病作用。


大棗不是很適合上海地區的人群長期食用,因此長期用大棗來養生的人需要知道大棗會導致濕熱加重,並且容易出現腹脹。


海上中醫 皭廬朱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