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熊貓獎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每兩年一屆。是面向全球,以影視作品為載體,以大熊貓為文化符號,以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旨的國際性文化大獎。

首屆金熊貓獎提名作品中,不乏國際知名演員、導演作品,以及小語種國家作品。為了讓大家深入了解提名作品,紅星新聞特推出「金熊貓提名作品鑑賞」系列,對提名作品進行深度分析鑑賞。

今天我們來看看在紀錄片單元獲得最佳紀錄片獎提名的《人生第二次》。

命運莫測。身處其中的人們,或許會覺得命運不公,故而想要抗爭;或許會感覺命運天定,因此坦然受之。命運是超越人力掌控的意外。很多時候,這種意外,往往表現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生活。《人生第二次》正是以一部「命運」為題的紀錄片,講述普通人在接受命運考驗時,作出的不同選擇。

早在2020年,央視網就曾出品12集人文紀錄片《人生第一次》,以一個人可能遭遇的12個人生橫切面,如求學、上班、告別等,勾勒中國人鮮活的生命圖景。

作為「人生三部曲」系列作品的第二部,《人生第二次》改變了前作「人生時鐘」般的縱向敘事,轉而用四組對立的關鍵詞作主題,通過《圓》與《缺》、《納》與《拒》、《是》與《非》、《破》與《立》八個故事,記錄主人公們站在命運的分岔路上,如何面對生活中驟降的狂風暴雨,以及暴雨過後的泥濘。

《圓》與《缺》以親情為中心,前者是講被拐家庭時隔多年後的艱難重逢,以及情感缺失帶來的隔閡;後者則聚焦一群長跑少男少女們,他們脫離原生家庭,來到夢想之家,所面臨的一種處境與心態的變化。

《納》與《拒》以身體外貌為核心,一面講因意外而高度截癱的青年,如何抗拒頹廢,接納自我;一面講因厭惡自己的外貌而不斷整容,最終學會放下,與自己握手言和。

《是》與《非》瞄向司法領域。《是》記錄申訴人和檢察官,如何在天理、國法、人情以及現實種種複雜狀況中,把握公平和正義;《非》則講述走出監獄高牆的他,如何重啟第二段人生。

《破》與《立》對準了新時代女性,她們有的面對不幸的婚姻,毅然決定衝破「圍城」,尋求新的生活;有的身處工廠,渴望通過自學的方式,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前程。

八個主題看似矛盾對立,實則辯證統一:《圓》中有「缺」,《缺》中有「圓」,《納》中含「拒」,《拒》中含「納」,《是》中帶「非」,《非》中帶「是」、《破》中存「立」,《立》中存「破」。《人生第二次》用中國傳統哲學對人生話題做了一場深邃又切合時代語境的影像思辨。

這八個故事所涉及的議題,既有著一定的社會性、代表性和典型性,又同大眾生活緊密相連,在引發廣泛的情感共鳴的同時,又具有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公共敘事功能。

普羅大眾的悲歡離合,被命運的浪潮托舉出海面,觀眾在其中能夠看見自己,甚至眺望未來。而那種未來的啟示就是,面對狂風暴雨,只要我們仍有撐傘的勇氣和決心,就必將迎來明耀的晴天。誠如《納》中的何華傑,命運給他開的玩笑曾令他頹唐,但在經歷過康復訓練和川藏之行後,他可以對母親坦然說出,「這個荷花會枯萎,而這個『荷花』(指自己)不會。」

《人生第二次》堪為「中國人的人生圖鑑」。在每集60分鐘的鏡像里,我們可以照見近景的個人,遠景的人生,全景的人間。「人生海海,無懼重來。」海報上的這句題詞,或許就是這部紀錄片想要傳遞的一個珍貴的理念。無人能掙脫命運的棋局,但只要我們有勇氣開啟「第二次人生」,就仍有繼續博弈的機會。

文/李瑞峰 編輯 程啟凌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