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指拇趾在第一跖趾關節處向外偏斜超過正常生理範圍,是複雜的三維畸形。拇外翻是最常見的下肢病變之一。據報導18-65 歲成人拇外翻的患病率約為23%(男性:8.5%,女性:26.3%),65 歲以上成人的患病率約為 35.7%(男性:16%,女性:36 %)。拇外翻可謂是足踝外科醫生的必修課與基本功,但想真正獲得良好療效也並非易事。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拇外翻的診治。

拇外翻拇趾旋前畸形,肌腱發生相應改變,生物力學也發生變化。ehb:拇短伸肌;abh:拇展肌;adh:拇收肌;fhbl:拇短屈肌;fhbm:拇短屈肌。

01 病因

拇外翻的發病原因有很多,包括先天性、後天性。先天性如先天韌帶鬆弛。後天性包括穿鞋因素、炎性關節病、神經肌肉疾病等。

02 診斷

患者常抱怨第一趾的疼痛和外觀的畸形,可有紅腫。疼痛會因行走和穿鞋而加劇。有時伴有其他2-5趾的疼痛和畸形。問診應注意患者的合併疾病情況,包括類風濕關節炎、痛風、帕金森等,這對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導意義。

應觀察患者拇趾畸形程度,特別是旋前情況,進行手法復位評估其僵硬程度。體檢還需評估皮膚、神經血管情況,包括因異常壓力增加導致的水皰、胼胝體、潰瘍等。此外,整體評估患者下肢的生物力學是有益的,包括伴隨的畸形,例如平足。依靠問診和查體常能獲得初步診斷。


03 影像學

負重X片能提供重要的評估,評估包括拇外翻角(HVA/HAA),正常<16°;跖骨間角(IMA),正常<10°;跖骨遠端關節角(DMAA/PASA),正常<7°;跖趾關節遠端固定角(DASA):正常<7°;趾骨間角 (IPA),正常<10°;跖楔角(MCA),正常<10°;籽骨位置;關節匹配;有無關節炎等。必要時可考慮負重CT評估跖骨、趾骨、籽骨位置。近來文獻越來越關注拇外翻中的旋轉問題,不僅是第一跖骨的旋轉,還有籽骨的的旋轉。為了更好地評估旋轉情況常需要依靠負重CT。

04 分度

根據X線片上測量,拇外翻嚴重程度分度:①輕度:HVA< 20°,IMA≤13°;②中度:20°< HVA °≤40°,13°40°,IMA>16°。

05 治療

保守治療常是首選治療。避免穿高跟鞋或過小的鞋。建議使用寬而柔軟的鞋頭,以減少壓迫、避免加重疼痛和畸形。支具也可用於減輕疼痛和壓力。急性疼痛期可給予非甾體抗炎藥來減輕疼痛。但尚不清楚保守治療措施到底對減緩或阻止畸形進展存在多大的影響。

由於拇外翻的漸進性發展,手術治療通常是必要的。手術矯正拇外翻的最早報導可以追溯到19世紀。至今文獻中出現過上百種不同的手術技術。可分為骨性手術和軟組織手術。按是否保關節可以分為截骨術和關節融合術。截骨術按部位大體可以分為遠端截骨術、骨幹截骨術和近端截骨術。

儘管有不少學者認為對輕度畸形行相對遠端手術,對嚴重畸形行相對近端截骨術或關節融合術。但需要注意的是,最新的共識對於拇外翻的治療是否應僅基於畸形的嚴重程度來選擇仍存在分歧,並指出拇外翻手術矯正效果與手術選擇關係並不大。

遠端外側軟組織松解術。

(a)遠端Chevron截骨術,(b) Scarf截骨術,(c)近端截骨術,(d)改良Lapidus術,(e) Akin截骨術。

Scarf截骨術。

Chevron截骨術。

第一跖趾關節融合術。融合位置:相對於跖骨幹外翻15-20°,相對於跖骨幹20°背伸。

近來,由於隨著技術的進步,微創拇外翻截骨術應運而生。因其創傷小、恢復快、手術效果與開放手術相當等特點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臨床。Isham-Reverdin 截骨術(無內固定)是第一代微創拇外翻技術。Bösch 截骨術(經皮內側克氏針插入髓腔固定)是第二代微創拇外翻技術。微創拇外翻技術現已發展至第三代(螺釘固定)。但是微創拇外翻截骨術技術要求較高,學習曲線陡峭,且暴露於輻射時間長。


Bösch 截骨術。

微創Chevron 截骨術。

05 併發症

拇外翻最常見的併發症包括轉移性跖痛症(6.3%)和拇外翻復發(4.9%)。其他併發症包括跖骨頭壞死、骨不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