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嘉定精準醫學產業發展大會暨精準醫學產業化(上海)高峰論壇現場。嘉定 圖

11月15日,2022嘉定精準醫學產業發展大會暨精準醫學產業化(上海)高峰論壇在上海嘉定舉行。會議旨在挖掘高校、科研院所在生命健康領域科技成果的轉化需求,連結資本、市場、政府、企業等創新資源,為高校優質轉化項目解決產業化、商業化、市場化、經濟化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美國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院士陳頡在論壇現場接受澎湃科技的專訪,他指出一個現象:有些教授有很多資金,但最終研究成果未能完成轉化和上市,導致很多資源浪費,而真正希望做轉化的企業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

如何破解?以生物醫藥領域為例,陳頡對澎湃科技說:「從本科生開始培養,就是培養交叉融合,既能做轉化,又能懂醫學的人出來。同時希望他們有輸得起的格局。」

在論壇上,「轉化」成為最高頻詞彙,上海科技大學(以下簡稱「上科大」)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江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九院」)院長吳皓,都分享了自己或發生在身邊的關於「轉化」的故事。

上科大:鼓勵教授和學生創辦企業,學校不占股份

據江舸介紹,上科大十分注重高質量的原始創新和高效的技術轉化。

江舸以正序(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序生物」)為例,這家公司是上科大陳佳教授創立的以基因編輯為核心技術的公司。據悉,正序生物註冊在上海嘉定,創立不到5年,最近已完成二輪融資,有望在明年申請並獲批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

江舸說:「上科大在校內設立了孵化器,正序生物也在其中。上科大非常鼓勵教授和學生自己創辦企業,學校在所有企業里不占股份,完全把專利許可給這些公司。 學生是上海科技大學創造專利的骨幹,也是轉化專利的主力軍。這也為上科大以及上海未來生物醫藥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質量人才。」

據悉,從2016年到2021年,上科大已經創辦了22家公司。在被稱為「生物醫藥行業資本寒冬」的2022年,上科大依然創辦了7家公司,今年已經獲得3億元人民幣的早期創業現金融資。

除此之外,過去幾年,上科大一直在推進生命科學、生物醫藥和臨床的合作。

從2019年開始,上科大分別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開展深度科研合作。2021年4月29日,上科大和上海市衛健委合作,受上海市委市政府委託,在上科大附近建設一所研究性的醫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該項目已於今年9月30日正式動工。「上海急需一所完全以國際化醫療水平打造的醫院。我們希望真正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戰略的發展,以最新的生物科技、人工智慧科技、材料科學等產出有利於人民健康的產品。」江舸副校長說。

江舸認為,一個學校或一個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最核心的是高質量的基礎研究,加上高質量的專利管理和專利運維。上科大特別注重國際專利申請和管理。目前為止,上科大累計申請了1166項專利,其中31%是國際專利,已經有206件獲得正式授權。

上海九院:20多年,把新生兒聽力篩查技術推動為一項國家政策

吳皓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一家公立醫院如何進行研究的轉化。

先天性耳聾可致聾啞,新生兒聽力篩查可以實現先天性耳聾的早期發現。這一技術是由吳皓團隊於2001年在上海率先啟動的。當時,他們在全國產房內用耳聲發射技術篩查先天性耳聾,使得所有先天性耳聾都能在出生後72小時後被發現,3個月內得到確診,1歲以內得到干預。這推動了國家把新生兒聽力篩查納入《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使得中國的聾啞學校數量大幅減少。上海的聾啞學校數量從上世紀90年代的23所降低至現在的3所。

新生兒聽力篩查推廣後,吳皓團隊發現,仍存在一部分難治的小孩。他們的耳蝸完全毀壞,得了耳聾當中的絕症。這些小孩需要一個中樞聽覺裝置,用聽覺刺激裝置直接刺激他們的中樞核團。於是,吳皓團隊研發了耳蝸、腦幹後聽覺假體,相當於一個腦機接口,把聽覺言語裝置直接安裝在腦幹和耳蝸上。申請發明專利並獲得授權後,吳皓團隊完成了臨床前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聲音直接進入猴子的中樞,刺激中樞產生了聽覺。

接著,吳皓團隊跟江蘇諾爾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合作,由諾爾康公司完成產品開發,最後向中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申報,進行臨床實驗。目前該產品已經完成所有病人臨床手術入組,預計明年10月份可以完成所有病人的隨訪,向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申請產品註冊。

經過20多年的努力,吳皓團隊成功地把新生兒聽力篩查技術推動為一項國家政策。

陳頡:投資要冒險,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陳頡從事結直腸癌的精準檢測研究已十餘年,目前已開發出準確度達80%的早期檢測工具。他認為,推進精準醫學的產業化,培養複合型的人才、資源的共享和投資方向很重要。

此次回國,他將在復旦創建融合創新學院,培養生物醫學工程交叉人才。學院將設立6個方向,包括生物醫學大數據、計算醫學、醫學成像、生物系統工程、免疫組織工程和神經工程。「從本科生開始培養,就是培養交叉融合,既能做轉化,又能懂醫學的人出來。同時,希望他們有輸得起的格局。」陳頡院士對澎湃科技記者說。

回國後,陳頡在做一個區塊鏈的加密晶片項目。他了解到,一些醫療公司收集了大量數據,但是不敢分享。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為一方面需要好的法規,另一方面需要對數據資源進行加密。

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投資方向。陳頡認為,不能把「科研」和「創新」混為一談,根據發明便利貼聞名世界的美國明尼蘇達礦業及製造公司(3M)傑弗里·尼科爾森(Geoffrey Nicholson)博士的說法,「創新是把知識變成錢的過程」,而「科研是把錢轉成知識的過程」。大學不是要去做產品,大學是要把錢變成知識,創新則是把大學裡的知識換成錢。這其中存在的問題是,有些教授有很多資金,但最終研究成果未能完成轉化和上市,導致很多資源浪費。真正希望做轉化的企業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

另一方面,市場上還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投資行為,希望在短期之內就能看到產品或者獲得收益。他認為,投資應當敢於承擔風險,願意將自己投資的產業扶持到最後上市。在接受澎湃科技專訪時,陳頡表示,國內的投資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備的,很少有人願意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如果產品研發的周期太長,更加需要投資人的耐心和勇氣,同時也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支持。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中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張義,中共嘉定區委副書記、區長高香,嘉定區副區長李峰,出席當日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