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我們的生活都離不開塑料,喝的礦泉水,用的牙刷杯子,各種各樣的包裝袋……都有它的身影。

必須承認,塑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一些健康隱患,也悄悄隨之而來。

日前,一則關於微塑料會傷肝肺的研究登上微博熱搜。相關研究發表在環境科學領域期刊《環境與研究》(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實驗室結果表明,納米級的微塑料可能進入肝細胞和肺細胞並破壞其正常過程,從而對器官造成不良影響。

無處不在的微塑料

2004年,英國海洋生態學家理察·湯普森創造了「微塑料」一詞,專門描述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微粒。此後,科學家們發現微塑料無處不在:深海、北極雪和南極冰中;貝類、食鹽、飲用水和啤酒中;飄浮空中或因雨水飄落在高山和城市上空。2015年,海洋學家估計全世界地表水中漂浮著15萬億至51萬億個微塑料顆粒。

從馬里蘭州馬格西河收集到的微塑料。資料來源:威爾·帕森/切薩皮克灣項目

科學家估計,如果父母多次搖晃塑料奶瓶內的嬰兒奶,那麼他們的嬰兒每天可能會吞下超過一百萬個微塑料顆粒。兒童和成人每天可能攝入數十至十萬種微塑料顆粒。在最壞的情況下,人們每年可能會吞噬掉一張信用卡重量的微塑料。目前全球每年生產近4億噸塑料,預計到2050年,塑料的產量將增加一倍以上。而地球上現有約50億噸塑料仍繼續降解成無法收集或清理的微小碎片,科學家稱之為「塑料定時炸彈」。

科學家正開展一系列研究評估微塑料對全球生物的影響。他們發現,在最小的海洋生物中,浮遊動物在微塑料存在下生長速度較慢,繁殖較不成功:動物的卵較小,孵化的可能性較小。

目前,微塑料對人的影響無法評估,只能通過動物的試驗進行參考。在一項研究中,餵食大量微塑料的小鼠的小腸發炎,與對照組相比,暴露於微塑料的小鼠的精子數量降低了,幼崽的數量也更少、更小。科學家估計,一個人身體中一生可能會積聚數千種微塑料顆粒,直徑約5µm的微塑料可以留在腸中或到達肝臟,對人潛在的風險可能很高。

長期以來,塑料被認為是一種惰性物質。人們認為,微塑料在進入人體後,會經過胃腸道、膽道被排泄出體外。然而,有動物研究表明,小於10μm的微塑料可以穿過細胞膜進入循環系統,併到達其他組織。

2022年,環境科學領域期刊《環境國際》(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一篇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研究團隊的論文則表示,在人類血液中發現了微塑料,這進一步引發了微塑料對人體健康長期影響的擔憂。

實際上,肉眼難以分辨的微塑料幾乎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述南京大學的研究就發現常喝瓶裝水、吃外賣食品以及工作性質為粉塵暴露的參與者,糞便中的微塑料更多。此外,沐浴露、牙膏、防曬霜等個人護理用品以及洗衣機洗滌衣服產生的廢水等都可能含有微塑料。

有相關研究者提出建議,大家生活中不要濫用塑料製品,吸管、塑膠袋、一次性水杯、外賣盒等用後不隨意丟棄;儘量選擇可降解塑料製品,包括購買衣物時選擇羊毛或棉質等天然材質;選擇個人護理品時也要注意查看成分表,儘量不用帶塑料磨砂成分的產品;以及做好垃圾分類也有利於減少微塑料傷害,使垃圾分類與塑料回收再利用相輔相成。

如果人類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遏制塑料污染,至2040年,每年的塑料將減少至1.4億。科學家呼籲,人類應減少僅使用一次即丟棄的塑料,因為這是一種完全不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潛在隱患不容忽視

在2008年以前,很多研究人員認為,動物可以排泄掉攝入的任何微塑料。然而,生態毒理學家馬克·布朗(Mark Browne)對此並不完全確信。他做了一個實驗:先把藍蚌放進水槽,再放入塗有發光材料、比人類血細胞更小的微塑料,在藍蚌攝入這些微塑料之後,再把它們放進乾淨的水中。6周之後,他把這些藍蚌打撈起來,發現微粒仍然在它們體內。

魚類、蚯蚓和其他動物的體內出現微塑料,這種現象足夠讓人不安了,但如果這些微粒一直留在體內,尤其是從內臟轉移到血液循環系統和其他器官,就會造成真正的傷害。科學家已經觀察到身體傷害的跡象,比如由微粒撞擊和摩擦器官壁引發的炎症。

研究人員還發現,微塑料能過濾出有毒化學物質,這些物質來自塑料生產過程中添加的聚合物和環境污染物(如吸附在塑料表面的農藥),它們都能傷害肝臟等器官。生態毒理學家馬可·維吉(Marco Vighi)等人正在測試不同聚合物會吸附哪類污染物,並研究污染物是否會被淡水動物和陸生動物攝入。湖水和土壤中的微塑料的總量,堪比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微塑料的總量——它們可能超過15萬億噸。

最重要的問題在於,這些物理和化學作用是否會最終影響生物的生長、繁衍或易患病性。今年3月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暴露在微塑料中的魚類減少了生殖,而其後代在未直接暴露於微塑料時也是如此。這表明,微塑料可以影響物種的後代。

研究人員指出,有些動物未受微塑料的負面影響,如片腳類的淡水甲殼動物,也許它們能應對石塊這樣難消化的自然物質。對於有的生物來說,某種微塑料可能有毒,而其他種類則沒有。

大多數關於微塑料效應的研究都在實驗室進行,而且實驗時間很短。研究人員通常只研究一種塑料,這些塑料的微粒比生物攝入的微粒更大,也比在自然環境中發現的微粒有更高的集中度。然而,生態毒理學家馬丁·華格納(Martin Wagner)表示,我們無法得知低集中度的微塑料對生態的長期後果。

為了彌補實驗室研究的缺陷,華格納等人已經開展戶外研究。他們試圖匹配動物和它們最有可能遇到的聚合物及污染物,並在研究中整合現實環境中的其他複雜因素,因為微塑料「不是唯一的應激源」。物種受到化學污染物、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等壓力的影響時,微塑料可能是壓垮它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微塑料對人類的威脅可能更為直接。今年4月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研究人員在經過包裝的海鹽、啤酒、瓶裝水和自來水中發現微塑料和微纖維。因此,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人類一直在攝入微塑料。在灌注飲料的過程中,微塑料會滲進飲料;大氣中的微纖維也會落到自來水儲水池。研究人員為此感到震驚:「這表明,我們再次暴露出垃圾管理不善的問題。」

日前,一則關於微塑料會傷肝肺的研究登上微博熱搜。相關研究發表在環境科學領域期刊《環境與研究》(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實驗室結果表明,納米級的微塑料可能進入肝細胞和肺細胞並破壞其正常過程,從而對器官造成不良影響。

近兩年,科學家逐漸發現微塑料會傷害人體健康。2021年,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也在《環境與研究》(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發表相關研究,發現體內微塑料含量的升高可能會加劇腸道炎症。

塑料顆粒難以被人體代謝吸收,未能排出的部分會在體內積累,造成細胞損傷,引發局部炎症,破壞免疫系統。

微塑料還會對消化道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引發肥胖症、糖尿病等代謝疾病。

而且,由美國內分泌學會以及國際污染物消除網聯合完成的國際權威報告《塑料、內分泌干擾物及其健康危害》指出——

塑料中所含的一些化學物質會擾亂人體內分泌系統,導致癌症、糖尿病、生殖障礙等疾病,還會造成胎兒及兒童神經系統損傷。

地球正接近一個不可逆轉的臨界點

當前全球塑料污染速度非常驚人,但到目前為止,很多人還沒真正看到塑料污染帶來的嚴重危機。這種忽視代價巨大,因為塑料有持續排放和環境持久性的特徵,風化的塑料所導致的大量微塑料顆粒所具有複雜性和流動性會使得人們越發難以預測它們的堆積方式和潛在影響。

聯合國於今年3月2日批准了一項歷史性決議,即到2024年終結塑料污染並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這項決議是在向全世界發出信號,即塑料污染問題已經接近了某個潛在臨界點。關於塑料污染,我們都必須知道哪些事呢?

全球每年產生約4億噸塑料廢物

由化石燃料製成的塑料自誕生以來只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二戰之後,塑料產品的生產和開發開始不斷加速,成千上萬種新型塑料產品改變著現代人的生活。在最開始的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塑料的使用還不算普及,因此塑料廢物相對容易管理;70年代和90年代,塑料廢物的產生量增加了兩倍多;而到了21世紀,僅2000年後的十年內,全球產生的塑料廢物量就已經比過去40年還多。今天,全球每年產生將近4億噸塑料廢物,幾乎相當於全球人口的總重量。

到2050年,全球初級塑料產量或將達到340億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已經生產了超過80億噸塑料,這相當於超過80萬座艾菲爾鐵塔的重量。這些塑料中有四分之三要麼被丟棄在垃圾填埋場,要麼被傾倒或遺棄在包括海洋在內的自然環境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預計到2050年,全球初級塑料的產量將達到340億噸,考慮到當前的塑料垃圾處理水平,如何加強塑料廢物回收和管理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緊迫問題。

所有生產的塑料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

到目前為止,全球產生的幾十億噸塑料廢物中,只有9%得到了回收利用,據估計,僅在分類和加工過程中,每年和塑料廢物相關的價值損失就為800億至1200億美元。剩餘的塑料只有12%被焚燒,其他大多正在自然環境中遊蕩,或者在垃圾填埋場中以幾百年的緩慢速度降解。

全球每分鐘使用多達200萬個塑膠袋

根據相關數據,全球每年使用5000億至1萬億個塑膠袋,而像紐約這類的大都會城市每年使用的塑膠袋可以達到230億個,且每個塑膠袋的使用時間只有12分鐘。為從塑膠袋的使用上減少污染,很多國家和城市都開始限制或禁止塑膠袋的使用,並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例如,英國在2015年引入的5便士塑膠袋收費機制就使塑膠袋使用量減少了83%。

全球85%的海灘垃圾是塑料廢物

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全球有至少85%的海灘垃圾都是塑料廢物。據估計,目前在海洋中已經發現了0.75萬至1.99億噸塑料,塑料廢物進入海洋的速度等同每分鐘都向海中倒入一輛大型垃圾車體量的垃圾。除非全球儘快改變塑料的生產、使用和處置方式,否則進入水生生態系統的塑料廢物量可能會從2016年的每年900萬~1400萬噸增加到2040年的每年2300萬~3700萬噸。

到2050年,海洋中或將有9.37億噸塑料廢物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與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共同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如果塑料污染繼續以當前速度發展,那麼到2050年,海洋將包含至少9.37億噸塑料。相比之下,2050年預計海洋中會有8.95億噸魚類,也就是說,如果不進行干預,30年後,海洋中的塑料廢物會比魚還多。

到2050年,99%的海鳥將食入塑料

海洋動物特別是海鳥經常會將色彩鮮艷的塑料誤認為是食物,或者意外吞下它們。根據聯合國的相關數據,攝入塑料每年估計會造成100萬隻海鳥和10萬隻海洋動物的死亡。此外,超過90%的鳥類和魚類被認為胃裡已經存在微塑料顆粒。科學家認為,如果塑料污染繼續持續,那麼到2050年,世界上將找不到多少沒吃過塑料的海鳥物種。

普通人每年可能吃進7萬個微塑料顆粒

微塑料會漂浮在空氣中並附著在任何地方,因此會吃進塑料的不只是動物,還有人類自己。2019年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的一項以美國為基礎的研究顯示,人們平均每年可以消耗超過7萬個微塑料顆粒,長期只喝瓶裝水的人甚至每年可能會額外飲入9萬個微塑料顆粒。目前科學家們還不能確定微塑料是否或如何對人體有害,但考慮到塑料是由許多化學品製成,且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收其他污染,它們對人體健康肯定是有弊無利的。

塑料的全球碳足跡占全球的4.5%

在目前水平下,塑料在全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排放不可小覷。近期發表在《自然可持續性》雜誌(Nature Sustainability)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指出,2015年塑料的全球碳足跡已經達到2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大部分發生在生產環節),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4.5%,和1995年相比已經翻了一番。到2050年,與塑料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占到全球允許排放量的15%。此外,塑料的價值鏈遍布全球,很多塑料製品通常在與消費端國家不同的地區生產,因此一個國家的過度塑料消費對環境、居民健康和社會經濟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將可能發生在全球的任何地方。

一個塑膠袋需要20年才能完全分解成塑料微粒,塑料瓶甚至需要450年時間。每個地球人平均每年「消費」大約60公斤塑料,北美和西歐居民甚至要超過100公斤。世界範圍內生產的塑料中大約有2%的最終的「歸宿」是大海,其分解產生的塑料微粒化學性質穩定,難以降解,將可能在大海里存在數百年以上。就這樣,海水就成為名副其實的「塑料湯」。沉浮其間的塑料微粒也將頑固地滯留在海水和海岸,持久地威脅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的生命。

我國塑料年產量為3000萬噸,消費量在600萬噸以上,年塑料廢棄量在100萬噸以上,廢棄塑料在垃圾中的比例占到了40%。大量的廢棄塑料作為垃圾被埋在地下,讓人無法想像。在2008年「限塑令」頒布以前,中國人每天買菜要用掉10億個塑膠袋,其他各種塑膠袋每天在20億個以上,相當於每人每天至少用掉兩個塑膠袋。而限塑後至2016年,經相關部門統計,超市和商場通過使用收費等方式,塑膠袋使用量減少了2/3,累計減少塑料購物袋140萬噸左右,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近3000萬噸。

下面這些「舉手之勞」可大大減少塑料垃圾——

◆ 準備一個可以反覆使用的購物袋,只要外出購物就帶上。

◆ 限制瓶裝水飲用量,最好準備一個可循環使用的水瓶。數據顯示,全球每分鐘售出超過100萬瓶飲用水。瓶裝水是塑料垃圾的主要來源之一。

◆ 棄用一次性咖啡杯,買一個好看又實用的保溫杯。一次性咖啡杯杯蓋大多是塑料製品。

◆ 少吃口香糖,因為它們含塑料成分,而且肯定無法回收利用。

◆ 避免使用含塑料微珠的洗護產品。塑料微珠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固體塑料顆粒,廣泛應用於牙膏、洗面奶、沐浴啫喱等洗護產品。微珠會污染環境,破壞海洋生態。

◆ 不用一次性剃鬚刀。

◆ 用硬紙盒取代塑料容器。

◆ 使用密封罐、保鮮盒保存食物,棄用保鮮袋。

◆ 不用塑料吸管。如果實在需要,不妨選擇紙吸管,或者用海藻製造的可食用吸管。

當前全球塑料污染速度非常驚人!但到目前為止,很多人還沒真正看到塑料污染帶來的嚴重危機。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引起重視,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來源:生態中國網綜合整理,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