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獨生子女養老壓力大,父母晚年凄涼,那麼生兩個甚至幾個孩子,老了是不是就老有所養,日子更舒心呢?其實,麻煩事更多,尤其是子女之間互相推脫,都不想承擔養老責任的時候,父母養老會更凄涼。


當今社會養老是個大問題,獨生子女家庭要贍養四位老人,子女壓力很大,如果經濟條件好,請個保姆照顧或是送去養老院,畢竟兒女做不到分身,還得為生計奔波。


那些子女多的家庭,相對來說會好很多,他們可以輪流贍養老人,既減輕了子女的壓力,老人還得到了贍養。


可是很多老人特別討厭「輪流養老」,到底什麼原因呢?看看這位80歲老人怎麼說?


自述人:楊奶奶

我今年80歲,同齡老人眼裡,我是一個幸福的老太太,兩兒兩女都孝順,不論去他們哪一家,對我都挺好的。


外人覺得我老有所依,老有所靠,實際上我一個依靠都沒有。


5年前老伴兒過世,給我打擊不小,整天悶悶不樂,孩子們不讓我一個人過,有個頭疼腦熱倒不怕,就怕突然來個急病,身邊沒有人不行。


他們有這份孝心,我自然高興,可是問題出現了,四個孩子我去誰家?


大兒子和小女兒跟我一樣,住在農村,二兒子和大女兒住在城裡,我尋思著跟大兒子或是小女兒住吧,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城裡住不慣。


我想得再好也沒用,孩子們已經商量好了,輪著挨家住,每家住3個月,一方面可以減輕他們的壓力,一方面不需要老人常挂念,就這樣,我開始了輪流式養老生活。


先去大兒子家,兒媳婦給孫子帶孩子,我這老太婆看著重孫子更是喜歡,每天逗逗小寶,吃完飯去村裡溜達,找那些老年人聊天,心情很好。


Advertisements

一晃三個月到了,二兒子開車把我接走了,他家住在5樓沒有電梯,上了樓就不想下來,下來就不想上樓,年紀大了爬不動。


孫女外地上大學,兒子每天上班,我跟兒媳在家,從沒在一起生活過,還是有點彆扭,農村人和城裡人的習慣也不同,上廁所這事弄得兒媳挺不滿意的。


每次上完廁所都忘記沖,告訴了幾次還是會忘,兒子告訴兒媳,媽年紀大了,你多擔待點,兒媳沒說什麼,到了三個月,她趕忙給我大女兒打電話,恨不得我馬上離開,自己也就輕鬆了。


大女兒和女婿也是住城裡,孩子上學,他們每天上班,我就窩在樓上看電視,好不容易等到他們下班,女兒輔導孩子學習,女婿跑那屋寫什麼東西。


他們雖在身邊,卻沒人跟我說話,呆了一個月實在受不了,我主動提出去小女兒家,大女兒不願意了,「媽,你不能走,他們還以為我虐待你了呢?再說沒到三個月,小妹也不會願意「。

我不想給大女兒添麻煩,忍了三個月,去了小女兒家,幫忙干點農活,偶爾做點飯,跟外孫一起逗樂,小女婿對我也很好,經常買一些我愛吃的東西,還經常陪我嘮嗑。


可是舒心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又輪到大兒子,去他那也挺好,就是老二和大女兒家,我真的不想去,心情很不好。


我跟大兒子說:「兒子呀,媽跟你商量個事,能不能讓我住你這,別讓我挨家住了」,他說這事要跟兄弟姊妹一起商量下。


那一刻,我心都涼了,媽能養四個孩子,但四個孩子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單獨養我,在他們心裡,媽不是一個人的,養老必須四個人均攤。


孩子們商量的結果,還是輪流式養老,希望我能理解,無奈之下,我只能順著他們的意,直到79歲那年,我忍無可忍發了脾氣。


我上了年歲不想來回折騰,城裡呆著太悶人,農村呆著舒服又不能常住。


我跟他們說:「輪流式養老,是給你們減輕了壓力,可也把我變成了無家可歸的人,不論到誰家,我都是客人,跟要飯的有什麼區別」?


大女兒說:「怎麼能是要飯,你是四個人的母親,理應四個人孝順,難道要一個人給你養老嗎」?


兩個兒子給她一個想法,只有小女兒不說話,她心疼我,只不過家庭條件不太好,心有餘而力不足。


我說:「你們要是有孝心,給我送養老院吧,最起碼不用搬來搬去,還有人陪我說話,這種要飯的日子,我一天都過不了,你們再這樣下去,我還不如死了,你們更省心」。

最後大兒子讓我選一家常住,其他人拿贍養費,我選了小女兒家,他們每人每個月拿600塊錢,自從在小女兒家住下,心情比以前好多了。


輪流式養老,兒女輕鬆老人難受,哪都不是自己的家,那顆心一直都是飄著的,感覺自己像個皮球,被無奈的踢來踢去。

結語:

輪流養老看似減輕壓力,其實弊端也很多,其一:子女如果工作忙,根本沒時間照顧老人。


其二:老人和子女不經常住一起,生活習慣不同,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還沒磨合好,馬上換下一家,那種尷尬和彆扭始終會存在。


對老人而言,輪流式養老,他們不能接受,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尤其上了年紀的老人,在某個地方生活了一輩子,突然讓他換地方,心裡接受不了,但如果只換一個地方,給老人一個適應時間,他們大多還是會接受的。


可這種輪流式養老,不給老人適應的機會,今天兒子家,明天女兒家,他們自然會有失落感,還會感覺自己像個外人,老人心情不好,身體健康自然會受到影響。


兄弟姊妹多,讓老人自己選擇,想去誰家隨他意,其他人拿贍養費,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