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美的集團宣布他們「居然賣手套」了!


這一副手套能夠通過人工電子感官技術仿生人的嗅覺與味覺系統,分析香檳品質、菜品構成,甚至是VR火山爆發後塵土的具體成分……滿滿的黑科技感。

就在幾日前,一直宣稱不造車的華為也宣布賣車了,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軍智能電動車領域!4月17日,華為聯合北汽發布智能純電轎車阿爾法S;4月19日,發布一款智能電動SUV智選SF5,並於21日起正式預售。

近幾年來,百度、小米、富士康、滴滴……這些原本分屬在網際網路、家電、電子、視頻、房地產等行業的企業紛紛入局造車,玩起了跨界。


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背景下,品牌跨界聯動發展,產生質的飛躍。

疫情期間,為解決「一罩難求」問題,上汽通用五菱、廣汽、比亞迪先後宣布將改建生產線以生產口罩,不僅緩解了當時物資短缺的情況,也贏得了行業內外一致好評。

似乎萬事萬物皆可跨界。

可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科技、家電巨頭奮不顧身偏離主業的跨界行為,背後有何考量?究竟是一時興起而為之的「蹭熱點」,還是能夠一路走下去的「真槍實幹」?今天,讀+君與你一起探究。

搏殺:

爭搶流量入口,「不務正業」的背後是「不得不」

幾年前,有個流行的網絡熱詞——「斜槓青年」,用來誇獎一個人是身兼多種技能的多面手。如今,用這個詞形容跨界的企業巨頭們,似乎再合適不過了。

3月底,已成功布局智能家居生態鏈的小米創始人、董事長雷軍發博表示,要為「小米汽車而戰」。


一說「跨界」,企業趨之若鶩的原因是什麼?讀+君這麼看:

◆技術有了

如今,汽車工業正面臨著百年一遇的大變革。汽車正向著「新四化」發展,能源結構的轉變,原本專業領域進入門檻極高的造車市場,在軟體、算法、AI、5G占據優勢的科技巨頭面前也顯得沒那麼高不可攀了。

尤其是5G時代的到來,智能汽車被看作是智慧型手機之後的最重要移動終端。投身此道,似乎成了具備網際網路基因的行業大咖們在下一個風口搶灘的必選項。

◆時機到了

數據顯示,跨界造車的中國公司所熱衷的無非是新能源智能車和新能源汽車。2020年全年,中國車市整體銷量下滑2%,而新能源汽車完成136.7萬輛銷量,同比增長10.9%,車市占比約為5.4%。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將在2025年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

「利之所在,無所不趨」,面對這樣巨大的市場缺口,試問哪個企業能不動心呢?

◆流量賺了

讓資本青睞的前提之一是流量過關。

美團的創始人王興,將美團定義為無邊界的公司,「以用戶服務為中心,根據用戶的需求來延展,遷移業務」。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再到充電寶,美團這個在大眾眼裡「送外賣」的公司,似乎一直都在不務正業。事實上,美團布局出行領域的「醉翁之意」並不在其本身的盈利,更多的是通過這一領域的入口擴大用戶量,在節約成本的同時,搶占大批用戶流量反哺自身。

求生:

在出圈破局的路上,誰在披荊斬棘

眾所周知,華為這兩年經歷了不少:美國禁令影響、台積電斷供,華為「芯」痛問題互毆短期內難以解決,必然影響了手機主業的前景。


從這一點看來,此次華為決定「造車」,就不是偶然事件了。

4月20日,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解釋了華為賣車背後的原因,「美國四輪制裁後,華為手機這種高頻、剛需、海量的產品業務遇到巨大的困難,智能電動汽車銷量雖然沒有手機那麼大,但是單價高,能夠彌補手機的銷量缺失。」


跨界的本質是創新,企業不斷謀求創新,才能保持活力。

去年疫情初期,格力「緊急跨界」成立子公司——珠海格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口罩、護目鏡、紅外測溫儀等醫療器械產品,並用短短55天的時間研發生產出一款能夠殺滅新冠病毒的空氣凈化器。未來,格力還將投入10億元甚至更多資金進軍醫療產業。


在難點中找著力點,在痛點中求發力點。

從手機到汽車,格力在跨界這條路上總是遇到艱難,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對此並不認輸。她表示:「我從來不認為我失敗。我覺得它要有一個時間的培育,我不是神仙,我做空調也做了30年,不是我今天做空調我就做成世界第一,我覺得對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評估,這很重要,我非常有信心。」

當一個文化符號無法徹底詮釋某種生活態度或消費體驗時,探索品牌跨界聯合,不失為出圈破局的好辦法。

續命:

到底是靈丹,還是毒藥?要看用戶的選擇

大浪淘沙,沉者為金,有人意氣風發地來,也有人鎩羽而歸。

在華為、小米、百度等行業頭部企業跑步進入跨界造車的「賽道」時,跨界「翻車」的案例已經不勝枚舉,對於早前入局的樂視、格力、戴森等企業來說,跨界造車似乎是「大夢一場」。汽車行業對品牌方的資金、技術、時間有極高的要求,然而,安全性問題才是用戶選擇的首要基準。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新能源汽車分會秘書長章弘表示,由於汽車製造業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並非一日之功,關係到汽車製造中涉及的安全質量問題,牽連著駕駛者與乘客的生命安全,跨界更需要有相應的明確標準門檻,否則將會使汽車市場混亂不堪。


近年來,網易、阿里、萬達、萬科等企業都提過養豬,然而並不是每家都成功打入了這個市場,且豬企的行情非常不穩定,極易受到豬周期的影響,目前尚未見到哪家取得實際成效。

做好跨界,非易事,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1+1<2的後果。

以交通起家的滴滴,對酒店旅遊行業垂涎已久。然而,當時接二連三的順風車事故,讓滴滴的財務陷入困境,酒旅業務也就此停擺。

2020年4月,擁有無數成功跨界營銷先例的杜蕾斯發了一條與喜茶聯動的微博,由於文案過於低俗,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軒然大波。這場風波最終以杜蕾斯和喜茶道歉收場。


能成功跨界,自然是風光無限,但是「倖存者偏差」往往讓我們忽略那些沉默的大多數。究竟是否可以笑到最後,還得看用戶的選擇。

部分素材綜合自國際金融報、科技日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澎湃新聞、介面新聞、南風窗、中國城市報、36氪

【話題研究員】趙曉健

【策劃】張西陸

【統籌】鄭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