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擁有八種基本智力。分別是:

言語一語言智力、邏輯一數學智力、視覺一空間智力、音樂一節奏智力、身體一運動智力、人際一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和自然觀察智力。

這八種智力,在不同人身上會以不同程度和不同的方式組合存在。因此,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智力天賦和優勢。

每個孩子都有一種或多種屬於自己的天賦和特色才能,也有自己的弱項。我們如何揚長避短,去充分發掘孩子的天賦呢?

首先,我們要學會用心觀察孩子。

著名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就非常重視對孩子的觀察。她在長期的細心觀察中,形成了對孩子敏銳的洞察力。

這裡的觀察,是指拋棄成人的一切立場與主觀偏見,以旁觀者角度,不打擾、不指揮,不帶任何情緒,靜靜地用心地觀察。

觀察,是發現孩子天賦的前提。

如果你的孩子在某件事上有如下表現:

一、具有持久的興趣和堅持精神;二、具有很高的感受與領悟力;三、具有獨特的創造力。

那麼,他就擁有這方面的天賦。

其實,天賦的本質並不是擅長,而是感受,並將感受轉化成一種蓬勃發展的能力。

01

天賦的最直觀表現是喜歡,天賦並不一定意味著擅長。

當一個孩子喜歡做某件事時,雖然他不一定做得好,但“喜歡”這一動機,就以讓這一興趣愛好成為孩子的天賦。

當孩子真正喜歡一件事,比如說畫畫,那麼這件事就像他的呼吸一樣,令他欲罷不能。當他停筆的時候,他會感覺難受。

當然,孩子也有畫不好的時候。當他畫不好時,心裡就會感覺不適。他一定要堅持畫完畫好,至少要畫得比昨天好。

在這種 “今天比昨天進步一點點”的每天堅持下,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這方面的天賦。

其實,這些天賦並沒有讓孩子表現得特別出眾,或與常人不同。它們帶給孩子的也不是完全的快樂。

孩子在堅持的過程中,往往也需要經過嘗試、忍受失敗和挫折、克服困難、努力挑戰並超越,最終獲得一種進步和突破,由此體會到它帶給自己的深層次喜悅與成就感。

重要的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的堅持,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被外力逼使的。

因為孩子喜歡做這件事,不做他會難受。雖然做的過程可能也會有難受的事情發生,但孩子就是想做,願意沉浸於其中,並甘之如飴。

02

總在追求“比昨天好一點兒”

很多高中老師都會遇見這樣一種孩子,他們的學習效率、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總是超出一般同學。他們的學習力和領悟力特別好,記憶力強、反應敏捷,而且稍一點撥便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是這些學生比其他同學聰明嗎?其實不然。

他們之所以表現優異,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他們與其他同學的最大差別是“不麻木”。

不麻木,就是能夠從中找到一種新的感覺。這種新的感覺,就是“比昨天好一點兒”。

真正的學習高手,會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比昨天好一點兒”。他們會不停地折騰自己,從每個細節著手,來為自己做出更好的改變。

他們會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體會到那種“今天比昨天進步了一點兒”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他們樂此不疲。

因此可以說,他們的學習感受是快樂的。當然,這裡講的快樂,並不是單純的快樂,而是經過了忍耐失敗與挫折的堅持之後,獲得的突破帶給他們的最終快樂。

“天賦”的最大動機在於,彷彿著了魔一般,在所從事的事情上,偏執地追求“比昨天好一點兒”。 這種追求,就像這樣一種癮:它永遠有新鮮感,永遠停不下來。

03

擁有一種“欲罷不能”的內驅力

許多人說,成功靠的是一個人的自律和毅力,靠的是對一件事的不斷努力和堅持。

一萬個小時定律也告訴我們,一個人在某個領域中投入的時間超過一萬個小時,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這些道理都沒有錯,但是,為什麼專家那麼少?

因為,他們缺乏堅持的動力。

而這個動力,並不是單純依靠自律和毅力所能做到的。

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喜歡,如果沒有那種欲罷不能的東西在支撐他們的內心,讓他們一直找到那種“今天比昨天好一點兒”的感覺,是很難長期堅持下來的。

這種欲罷不能的東西,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內驅力。

嬰兒從出生以來,體內就有這樣一種追求自由與卓越的“策動力”。所以,他們拚命吸收周圍環境中的一切信息,並將其轉變成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他們學東西特別快,因為他們能夠不斷地重復一個枯燥的過程,卻樂此不疲。在這樣的重復中,他們一次比一次熟練,一次比一次做得好,直到完全掌握技巧。

學語言如此,學習爬行、走路等如此,模仿周圍大人的言行舉止亦如此。

在這些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很多困難,甚至為此受傷,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停止下來。沒有人逼他們這樣做,所有這些都是來自於他們內在的動力,和每天都“比昨天好一點”的那種新鮮感。

所謂的天賦,不一定是那種比一般人強的東西,更重要的是與內在想要的一種感覺找到連接。這種感覺,會讓一個人忘記時間、忘記困難,並不知疲倦,努力做到“比昨天好一點兒”。

當孩子在一天的辛苦過後,發現自己做到了“比昨天好一點兒”,由衷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快樂,痛快和心滿意足,天賦就在這種感覺中不斷地得到滋養,並茁壯成長。

04

天賦是一粒永不過期的種子

有些家長可能會擔心,如果沒有早早地發現孩子的天賦,會不會就因此而錯過了天賦的培養?

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說:“天賦僅給予一些種子。”

這粒種子在孩子心中,即使長久沒有被發現,也不會因此消失不見。

知名導演李安小時候一直無法適應學習,為此沒少挨打。他不僅常惹父親生氣,老師也不喜歡他。高中畢業後,他並沒有考上大學,而是通過一年的補習後,從專科轉入大學讀書。

李安曾有六年的時間在家裡買菜做飯帶孩子。直到他的電影《喜宴》獲獎,他的父親還是不希望他從事影劇領域的工作。

再拍《臥虎藏龍》時,由於勞累過度,李安在電影製作後期,只能每天躺在床上指導配音等各種繁瑣的後期工作。他說,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毅力支撐著他完成這部作品。

可休息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又感到自己的內心蠢蠢欲動,又開始琢磨新的作品。

有理論證明,十六歲之前是發掘天賦的第一次機會。在這之後,還有第二次、第三次。即使天賦被壓抑,被忽視,一旦喚醒,這顆擁有旺盛生命力的種子還是會生根發芽、向陽生長的。

很多大器晚成者,早年天賦的種子被壓抑。多年後,他們遇到了某個環境、某種契機,內心的種子再次被喚醒,就有了驚人的成就。

關鍵在於如何去喚醒它。

05

喚醒孩子的天賦種子

一、相信你的孩子是獨特的,並尊重他的獨特個性

1、相信你的孩子是獨特的,並以賞識的目光來注視他;

2、用心去發現孩子身上的興趣和強項,而不是拿孩子與別人比較,尤其不要拿你孩子的弱項與其他孩子的強項來比較;

3、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來引導和激發他的天賦,而不是以家長的標准、願望和喜惡來培養孩子,把孩子塑造成家長期望的樣子;

4、記住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翻版,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和願望強加在他身上。

否則,只會將孩子自身的天賦深深掩埋。如果見不到陽光,天賦的種子只能沉睡著。

二、尊重孩子的感覺,不拔苗助長

感覺,是天賦的基礎和營養。離開了感覺,天賦就無法生長。

感覺不需要培養,它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孩子天生感覺敏銳,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保護和尊重孩子的感覺。

1、多給孩子寬松而自由的成長環境。

在安全的范圍內,讓孩子多領域嘗試和探索,不要給孩子各種限制。

當孩子在某個領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種感覺,或找到了某件事與自己感覺的連接,天賦的種子就被喚醒了。

父母不要擔心孩子受累和受傷,這種擔心只會讓父母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感受,從而導致他們過度保護孩子,最終壓抑和破壞了孩子的感覺。

2、接受孩子的“慢”,給孩子充足的時間與感受的過程。

有的父母為“孩子已經兩歲半,為何還不能開口說英語”而著急,有的家長看到“鄰居家的孩子小學四年級詞匯量已經八千”內心就開始焦慮……,於是,家長的要求越來越多,孩子的感受被否定和忽略了。

教育是最不能著急的事業,急功近利,只會讓人拔苗助長。

人的很多感覺都是在“慢”中產生的,體驗需要時間,火候到了才會有切實的領悟。

不要強迫孩子,天賦靠的不是外力,而是內在的感受和動力。有些過程看起來很慢,其實是在積蓄內在的力量,積蓄越久,發出的能量越強大。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