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會喝水,血糖更容易控制

原創 糖尿病同伴 2019-08-29 15:52:15

有一位初得糖尿病,年齡50歲的糖尿病患者,他初次就診,中等身材略顯乾瘦、臉部紋路深刻,平日在家務農,曾有腦出血病史,本身也接受高血壓、尿酸等藥物治療,衛教時詢問患者:大娘,您一天喝多少水啊?患者訴:喝不多,吃藥才會喝水;再問:干農活時,會習慣帶水嗎?回答:不會。

大娘的理由聽讓人讓心酸:喝多了尿得多,吃少點就好,所以有時口渴忍著,實在受不了了再喝!

糖尿病人的一個明顯症狀就是喝得多尿得多,這是血糖高的生理反應!所以得補水啊!

不會渴、怕尿多、沒空喝、有渴才喝等等常見的回答。一般人常常覺得口渴才想到要喝水;不口渴,拿水杯的意願就降低。喝水,生活中看似簡單的一個舉動,很多糖尿病患者卻不是很清楚;一旦產生出現有口渴訊息,代表身體水庫線瀕臨紅色警戒,長期處於水分不足情況之下,容易造成病症或是疾病控制不佳,尤其是如:糖尿病、腎髒病、尿酸過高情形等等。

人體中的水就是體液,包含水分及電解質,水分佔體重的60%-70%,血液中含水量高達90%,身體調節水分佔有不可或缺的要素。簡單說「水」主要的角色如同人體清道夫,經由腎髒過濾再吸收後產出尿液排出體內的廢物及毒素。不論任何時間身體的體液都會不斷消耗、蒸發及流失,平均成人每天會失去2500毫升的體液。

水分流失的主要途徑為:

呼吸及汗水(平均900毫升)

尿液(平均1500毫升)

糞便(平均100毫升)

而水分進入人體的途徑為:

食物中含湯(約1000毫升)

代謝水(食物分解產生的水約300毫升)

開水或飲料(約1200毫升)

當吸收與流失相等時,人體內的體液才能正常運作。基於考慮青少年、男女體態不同、老年人、勞動因素以及罹患疾病上的差異,水份攝取量會因人而異有所增減,提供簡單並輕易找到自己足夠水分的方式:

1

計算自己合宜喝水量:以體重*每公斤35CC-45CC,計算出自己每日的基本總水量。

假設50公斤*35CC-45CC=1750CC-2250CC(每日基本總水量)

2

每日總水量,使用1.5公升容器瓶裝,依水份需求續瓶隨身或放置明顯處提醒自己喝水。

3

不喝「已開又續滾的水質」,避免攝入重金屬成分。

4

一天之中大約分成6-10次喝完,每次喝水量約150CC-240CC。

5

每日總水量之8成於白天喝完,剩餘2成於晚上以降低夜尿情形。

6

曾出現過水腫問題,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宜的喝水量。

根據研究顯示,適當給予足夠水分有助降低心、腦、腎血管相關疾病發生,綜合6項簡易補水方式,希望找到自己適宜的水分,最後建議一次性水量以200毫升並增加喝水次數,慢慢喝到一日所需的量,才能真正達至排毒功效,即使不渴也要隨時喝水,早上5-7點空腹一杯水有助排便,茶、咖啡與飲料無法取代簡簡單單的一杯水。

作者:呂喬心

曾任台灣桃園縣護理師護士公會會員代表;台灣聯新國際醫院腎髒病衛教師;台灣聯新國際醫院糖尿病衛教師;台灣聯新國際醫院戒菸衛教師;台灣財團法人真善美福利基金會護理師;2011年進修台灣元培科技大學健康產業暨醫務管理所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多年,對台灣照護體系了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