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71年的95歲醫生奶奶走了,人該這樣度過一生

多彩貴州網貴陽新聞 2019-07-31 21:53:30

從醫71年

離休後堅持坐診近40年

……

7月26日

95歲高齡的吳合醫生

走得平靜安詳

吳合醫生。

遵照生前遺囑

兒女已經為她完成了

眼角膜和遺體捐獻

或許在另一個世界裡

她還在給患者看病

因為這是她一輩子最喜歡的事情

……

1948年吳合從上海醫學院畢業時拍攝的畢業照片。

吳合1924年出生於河北

從小在上海長大

父親是獲得“庚子賠款獎學金”

留美的醫學專家

一生崇尚治病救人

吳合在書香家庭長大

從小父親就教育她

要善良、獨立、誠實、質朴

對家裡常年上門求醫的患者心懷尊重

1948年吳合從上海醫學院畢業時拍攝的畢業照片。

她1948年從上海醫學院

(現復旦大學醫學部)畢業

1954年轉至陝西省友誼醫院

並在該院創建了西北地區

第一家變態反應科

多次榮獲“醫德獎”“模範共產黨員”

2016年4月

當選敬業奉獻“中國好人”

吳合醫生工作照。

“醫生最重要的標准——當個好人”

“只要讓看病,不給工資也行”

這些都是她說過的話

2016年3月25日,吳合在位於西安的家中接聽患者的咨詢電話。

在同事的記憶裡

她上班從來風雨無阻

業余時間還要出門巡診

冬天都是穿著毛衣睡覺

因為這樣半夜爬起來看病

不冷還方便

2015年7月22日,患者圍在吳合身邊等待看病。

1979年

55歲的吳合光榮離休

但她離不開工作、病人

主動要求“超期服役”

於是醫院返聘了她

從周一到周五

這一坐又是30多年

2016年3月25日,吳合(左)在位於西安的家中為上門求醫的咸陽患者王鎖勝診治。

最後幾年

吳合身體健康發出警報

院領導擔心她不能承擔

這種高強度工作

多次勸說老人在家頤養天年

但吳合卻說

看病救人是自己生活的重大意義

每天坐診回家後,吳合還會上網查資料、看文章,一些不方便來西安就醫的外地患者會通過電子郵件向吳合進行咨

院裡領導實在沒轍

在2014年下了“通牒”

不給吳合發返聘工資了

但吳合從來沒把這事兒放在心上

“不給錢沒關系,

只要讓我看病就行。”

2015年7月22日,吳合在女兒的陪同下走樓梯回家。雖然有電梯,但吳合每次都堅持走樓梯。

2016年

因不慎傷到腰膝無法下樓

吳合就改在家裡出診

由女兒朱建平在一旁幫忙

2015年7月22日,吳合的女兒朱建平(右二)在母親坐診的時候幫助她打下手。

“母親主要從事內科

和過敏性免疫變態病的治療,

每次看病她都先讓患者讀書。”

女兒朱建平說

很多患者都說第一次遇到

讓病人先讀書學習的醫生

讀的書是她根據多年臨床經驗

編寫的關於免疫治療的小冊子

讓病人讀書就是要讓他們

了解自己的病因、病情

對患者的自覺治療很有幫助

2015年7月22日,吳合用放大鏡閱讀病人帶來的檢查結果。

她努力用最便宜的藥

最簡單的治療方法

將病人治好

患者一般吃一個月的藥

才花五六十元錢

“姥姥就沒有晚年,

她根本閒不住,

一輩子唯一的愛好,

就是看病。”

外孫女孫雅楠說

姥姥的個人生活極其簡朴

除了給人看病

吳合還熱衷於公益事業

自1993年起

她給多個助學工程基金會

及慈善機構捐資近7萬元

資助貧困學生79人

她曾3次獻血、1次捐獻骨髓

並申請登記了捐獻角膜和遺體

這是吳合熱心公益事業所獲得的榮譽證書(2016年3月25日攝)。

孫雅楠回憶

2008年在她的婚宴上

姥姥說不給紅包了

送了她幾個貧困學生的捐助

以後還會以她的名義

繼續捐助更多的學生

當時全場都為

這樣特別的姥姥點贊歡呼

她覺得驕傲極了

姥姥給幾個孫輩的孩子

都贈送了這樣特別的禮物

在姥姥資助下

得以正常讀書的貧困學生

有七八十個人

送到家裡的感謝信有幾大袋子

吳合在家中坐診。

另一個外孫女尚思

常年在國外從事護士職業

回國陪伴了姥姥最後在醫院的時光

“遇到難治的病人,

姥姥會反復鑽研,

正是這種對醫學的熱愛,

對患者的關心,

將我也帶入了醫學領域。

有這樣的姥姥真的很幸運。”

在吳合老人的患者微信群裡

當女兒發出老人去世的消息後

患者們紛紛表達不舍

“一路走好”

“百姓的好醫生”

……

吳合醫生的女兒朱建華

還以母親的口吻

寫下一篇文字

作為對母親一生的總結

和對後人的祝願

我今生九十五歲,

生命止步於2019年7月26日10時28分。

今日的天很藍,太陽好溫暖。

我願,手扶牆,挪到窗檯,舉首望青天,感覺白雲翩翩。

我願,乘輪椅,行至巷道,撫指樹干,感受東風千千。

哦,若能倒退三年,我還在上班,給患者診斷,疾與病不返。

若再退二十年,往返母校的講台,抒發對上海醫學院的情懷。

且當再退三十年,忙碌在醫療隊鄉間,為他們送藥,還為他們親身輸血。

可能的話,退還在游擊隊醫院,醫生護士一人擔,救八路軍和戰俘傷者,兼顧培訓護理人員。

當然更想退至醫學院課桌前,再聆聽教授們的詳細指點,擁抱一下鬧學潮被國民黨搜捕時,護在我前面的那些、那些同學。

倘若再退幾歲,那是我的童年,游泳跳水,嬉戲在黃浦江邊……

心願,足以實現,何必往返回當年。

人,要想取得自己具有最大的成功,就是把喜歡的事做到極致。

我將繼續用眼角膜詳視人間,

用親身遺體給空軍軍醫大學學生們做教學指南。

來年,我還給你們看病,

來世,我將祝人類康健。

女兒 朱建華

謝謝您!

一路走好!

來源:新華社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