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場裡,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嚷著要買。

父母覺得玩具買的太多了,

而且這一件和之前的沒什麼區別又特別貴,於是拒絕了孩子的請求。

孩子開始哭鬧,在商場裡大喊。

父母試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嚴厲呵斥不許哭,

然而都沒什麼效果,還引來其他人嫌棄的目光。

後來,父母說:

“我今天沒帶夠錢,先回去。等帶夠了錢,再來買。”

事實上,父母希望孩子回家後可以忘記這個玩具。

而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撒了謊。

這種處理方式顯然是不妥的。

很多家長則是建議,孩子哭的時候不要理他,

次數多了,他就明白哭是沒用的,也就不會再哭鬧了。

讓孩子學會等待,也就所謂的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實驗

延遲滿足通俗的解釋為:

能夠等待自己需要的東西的到來,而不是想到什麼就要什麼。

延遲滿足的概念來自於史丹佛大學的一項棉花糖實驗。

實驗讓孩子們分別在單獨的房間裡,每個孩子發一個棉花糖。

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們,棉花糖可以立刻吃掉,但是沒有獎勵。

如果等研究人員下一次到房間再吃掉,可以有獎勵。

很多孩子都在努力的轉移注意力,

但是大部分孩子堅持不到5分鐘就把棉花糖吃了。

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克服了自己的慾望,

等到研究人員來了之後才吃。

據悉,研究人員在15分鐘以後才進入了房間。

實驗後期進行了追蹤調查,發現孩子長大後,

等15分鐘再吃糖的孩子比馬上吃糖的孩子在學習上更容易取得高分。

實驗結果表明:那些擁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強。

這個理論後來被引用到了教育方面,稱為“延遲滿足”理論。

家長對“延遲滿足”理論的理解誤區

很多家長會說:

“孩子小時候每次大哭都會跑過去餵奶或者抱抱。

但是看了一些延遲滿足的書籍後,

發現不能慣著孩子,要讓他們學會延遲滿足。”

於是孩子再哭,家長就不管了。

小蔡的兒子三歲,非常懂事,

想要玩具被拒絕不哭也不鬧,乖乖的離開。

小蔡說這是“延遲滿足”能力,她從小就給兒子灌輸這種思想。

當兒子哭鬧時,小蔡就在一邊坐著不理會。

當兒子想吃零食時,小蔡說要好好表現。

久而久之,小蔡的兒子就學會了“自控力”,在小蔡面前表現的非常懂事乖巧。

可是小蔡一旦離開,她的兒子就偷偷地吃零食。

小蔡說不能買玩具,她的兒子雖然點頭答應,

但是卻惡狠狠地踢了玩具一腳……

小蔡的兒子學會的不是“延遲滿足”能力,而是壓抑。

長期壓制自己的慾望,導致產生了極端的發洩方式。

不敢當著媽媽的面釋放自己的需求,只能背地裡搞一些小動作。

這都是因為小蔡對“延遲滿足”理論的一知半解,

誤以為孩子學會自控,學會等待就是學會了“延遲滿足”的能力。

事實並非如此,延遲滿足是一種心理成熟的表現,

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

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1.安全感是培養“延遲滿足”能力的基礎。

延遲滿足建立在甘願的基礎上,

如果孩子自身沒有安全感,如何讓他心甘情願的等待。

正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言,

人們的需求是按照一定順序存在的,

如果基礎需求達不到,何談更高層次的需求。

想要孩子學習“延遲滿足”能力,先要讓孩子有最基礎的安全感。

2.不是所有事情都適合延遲滿足。

在要求孩子學習“延遲滿足”

能力的時候,家長應該先滿足孩子正常的需求。

孩子最基礎的吃喝玩樂都沒有滿足,

讓他學習延遲滿足就是壓抑天性,只會讓心理扭曲,更別說心理成熟了。

因此,要先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才能讓他學習“延遲滿足”的能力。

3.灌輸“等待”的概念。

孩子很容易著急,想喝水就要立刻喝。

可是剛倒的水十分燙,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等待幾分鐘。

如果孩子不聽,硬是要喝水,結果被燙到了,

父母在一旁無需責罵,而是要告訴孩子,學會等待,有些事不用著急。

4.獎勵兌換。

家長可以和孩子做個遊戲,如果孩子表現優異,

獎勵一朵紅花,或者其他的東西。

等到獎勵堆積到一定程度,可以兌換一個玩具。

如此可以培養孩子對未來的定位,有目標奮鬥。

在獲得獎勵的過程中還能發現奮鬥的樂趣,

對“延遲滿足”能力培養有很大幫助。

5.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喜歡觀察和模仿家長,

因為家長在要求孩子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時候,

自己也需要學會這個能力。

如果父母嚴於律己、善於克制,

他對孩子的要求會更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

為什麼要培養“延遲滿足”能力

成功的人都有很多特質,專家表明,

大部分成功的人的“延遲滿足”能力都很強。

也就是說“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更容易成功!

“延遲滿足”能力強意味著:

1.自控力強、自律。

擁有“延遲滿足”能力的人更能抵擋眼前的誘惑和利益,

力求獲得長遠利益。

延遲滿足是幼兒自我控制的表現之一,

是指孩子在面臨誘惑時,能否為長遠考慮,而放棄此刻的衝動。

延遲滿足不僅是幼兒自我控制的核心組成,

也是伴隨著孩子一生的能力。

是讓孩子從稚嫩走向成熟,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重要標誌。

2.注意力集中。

擁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比較專注,

容易把注意力放在關注的事情上,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3.目光長遠。

延遲滿足”能力強大的孩子在未來

更容易表現出比較強的社會競爭力,更加容易取得較高成就。

還能應付生活中的挫折、壓力以及困難,

抵抗眼前誘惑,追求自己的夢想,實現自己的價值。

鍛煉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對父母也是一種要求。

父母首先要擁有“延遲滿足”的能力,才能要求孩子也擁有。

這是一種共同成長,雙向促進。

來源:toutiao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