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現在,靜下心來,回想下:

你小時候跟小夥伴們玩耍,

你的第一次初戀約會,

你第一眼看到你的孩子,

你第一次氣的想揍你孩子

……

是不是還能清醒的記憶著當時發生的各種情景。

這些著實揭示了我們大腦的一個思維方式:大腦是通過繪製圖畫,而不是通過言語進行思維的。我們的言語行為,最終在頭腦中呈現的是圖像,而不是文字。就比說我說蘋果,你頭腦中想到的肯定是實物“蘋果”,而不是詞語“蘋果”。

知道了大腦是通過圖像來處理信息,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我們越不讓孩子幹,孩子偏要幹。

一次在逛超市時,我聽到工作人員對幾個小男孩說:“請不要在門口玩耍。”我意識到這個工作人員的話可能沒有用。果然,一會出來後,我看到他還在門口不斷驅趕這幾個小男孩。

如果那個工作人員對那幾個小男孩說:“門口是行人進出的地方,每個人都應該快速通過門口。”我想,那個工作人員勸住那幾個小孩的機率可能更大。因為當工作人員對小男孩說“不要門口玩耍時,”在小男孩頭腦中形成的是什麼形象呢?不是不在這兒玩的形象,而是在這裡玩的形象。也就是說,工作人員的話強化了孩子在這玩耍的形象。

02

人的大腦很容易受到言語的影響類。

人類的大腦並不總是理智的,它很容易受到別人話語的影響。

美國一個心理魔術師達倫·布朗拍了一個真人秀節目《就犯》,用了72分鐘,讓一個普通人殺掉一個人,變成一個殺人犯。可能很多人不相信,覺得一個心地善良從不傷害別人的人怎麼可能會殺人呢?但事實是做了四次實驗,只有一個人拒絕了殺人,也就是說實驗成功了三次。

言語產生的心理圖像影響著我們潛意識。當心理圖像不斷累積,潛意識就逐步放大,最終就會變為現實。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自我實現語言,意思是一個人會不自覺地按照自己內心的那個預言行事,最後直到這個預言真實發生。

有一個陌生人來到一個城市,城市門口坐著一個老人。

“告訴我,老先生”,陌生人說,“這個城市裡的人怎麼樣”。

老人說“你來的那個地方的人是什麼樣的?”

“他們是一群你想像不到的賊--他們會偷你的東西”,陌生人說道。

老人說:“你會發現這裡的人也是這樣。”

過了一會,又來了一個陌生人,他也問了同樣的問題“這個城市裡的人怎麼樣”

老人也問了同樣的問題“你來的那個地方的人是什麼樣的”

“他們是一群你想像不到的好人,你餓了他們會給你吃的,”這個陌生人回答到。

老人給了同樣的回答“你會發現這裡的人也是那樣”。

外界環境影響了我們的內心,內心又反過來決定我們看外界的角度。

03

我們父母平常對孩子,說的最多的估計就是”不“了。

不要玩水,

不要看電視,

不要玩手機

……

當你聽到這類詞語是,你頭腦中形成的形像是什麼?

是不是聯想到的是玩水,是看電視,是玩手機,而沒有“不要”這個詞。現在,你再試著把”不要”融入進你的頭腦中?你能做到嗎?做不到吧,孩子也不能。

因為我們的頭腦只能呈現一種圖像,而不能呈現一種否定圖像。

所以,當一個孩子聽到父母說“不要把碗打了“,孩子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是把碗打了的圖像,並強化它。原來有可能是10%機率發生的事,現在可能變成了40%了。

有一個小男孩一直尿床。一次媽媽在給小男孩換了新床單後,媽媽說”今晚不要再尿床了“。結果第二天早上,孩子還是一如既往。

當媽媽說”不要再尿床時“,這個孩子將在頭腦中形成什麼圖像呢?孩子肯定得到的是尿床的頭腦圖像,強化了孩子的尿床潛意識,結果第二天還是繼續尿床。

”不”,“不要“這種詞語是一種負面詞語,形成的是負面圖像,帶給人們的是負面感受,最終產生的也是父負面的結果。

04

想像你走進一家滿座的餐廳,裡面擠滿了等待落座賓客。招待對你說:“你需要等大概30分鐘,才有空座位。”然後,你再在頭腦中繪製同樣的情景,不同的是,這次招待對你說“我將在30分鐘之內給您安排一個最佳的位置。”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發出積極語言,用積極的方式,繪製積極的頭腦圖像。

就拿上面小孩尿床來說,媽媽可以用一種更積極的話語方式,給孩子形成積極圖像暗示。

媽媽把孩子放在新的床單上,親吻下孩子,然後說”讓我們事實看今晚能不能保持床單乾淨“

這句話在孩子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是”床單乾淨“,而床單乾淨是因為孩子沒有尿床,從而潛意識中指導孩子不尿床。

向孩子描述我們想要的,而不是我們不想要的。明白無誤的告訴孩子,我們想讓他做什麼,而不是告訴他不要做什麼。

05

積極的言語,繪製積極的頭腦圖像,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教育心理學上有個羅森塔爾效應。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

對孩子採用什麼樣的思維,決定了我們會說什麼樣的話,持有什麼樣的態度,做出什麼樣的事。

當我們對孩子採用積極的態度時,孩子犯錯時,我們會覺得這是一次提高鍛煉的機會,會幫助他改進,於是孩子變得越來越好。

當我們對孩子採用消極的態度時,孩子犯錯時,我們會覺得他怎麼這麼笨,怎麼教都教不會,於是孩子變得越來越差。

所以,從現在起對孩子採用積極的態度,發出積極的言語,繪製積極的頭腦圖像,培養積極的孩子。

來源自toutiao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窮養的女孩後來都怎樣了?10年的跟蹤調查,3種倒黴人生不是偶然

古時候女孩被稱為千金,如今也叫作小公主和掌上明珠,是父母眼裡的小棉襖,最貼心的孩子,所以富養女兒成了很多家庭的金科玉律,他們都希望女兒吃得好穿得好,擁有富有的人生,但這只是父母愛孩子的一部分,真正的富養,是讓孩子體驗家庭幸福感,她才能擁有愛人和被人愛的能力,這是女孩成長的基礎,從這個層面來說,富養女兒的基礎是家庭幸福,反之,就是在窮養女兒。

窮養長大的女孩,後來都怎樣了?

網上流傳著一個老教授做過的實驗,他用了10年的時間,對30個家庭的孩子進行了一系列的追蹤和訪談,其中15個男孩,15個女孩,30個孩子不可能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10年後,有一部分孩子在經歷了家庭的語言暴力、父母吵架、離異等變故中,人生軌跡發生了變化,有的孩子沒有走向極端,而是積極地尋找幸福,有一部分孩子則因為缺乏家庭幸福感,選擇了墮落,其中,走向歧途的孩子立,大多數是女孩。

窮養長大的女孩,最有可能面對三種倒黴人生

婚姻中容易受到傷害

女孩在家庭關係中,為什麼比男孩更容易敏感,更容易受到影響?原因之一就是女孩天生敏感,對幸福感的要求更高,因此也更容易受到傷害,當她從家庭中得不到愛,就會把希望寄託在外人身上,如果此時有一個男人靠近她,甜言蜜語就會讓她動心,而不是思考這個男人的其他方面是否優秀,因此,這種女孩更容易碰到渣男,擁有倒黴的人生,她們會很奇怪,為什麼我這麼倒黴,總是得不到幸福?

自卑和缺乏安全感的人生,找不到方向

在《變形記》中有一個女孩,家庭特別富有,爸爸吃她一口蘋果,她就在爸爸的錢包裡拿出5000塊當回報,爸爸覺得這是富養女兒,可是爸爸媽媽卻經常打罵女兒,跟女兒起衝突,風波過後,就會放任女兒無盡地消費,這種打一棒子給個甜棗的做法,讓女兒流連夜店,愛打架,愛花錢,父母覺得給予孩子足夠的金錢,其他方面啥都不管就是富養,其實女兒並不幸福,反而很自卑,缺乏安全感,不停地在其他地方尋找慰藉,她的人生永遠自信不起來。

給予不了孩子正確的愛

在愛裡長大的女孩,才知道愛究竟是什麼模樣,才能抓住愛給予孩子足夠的幸福感,她懂得如何愛孩子,也知道什麼樣的愛是孩子需要的,很多時候,我們說愛是需要傳承的,媽媽身上的愛會遺傳給孩子,而媽媽本身沒有經歷過,不知道什麼是幸福,她只能靠想像來對待孩子,如何把這份愛傳承下去?很多媽媽脾氣暴躁,性格乖張,都源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她自己本身就很缺乏愛,如何把多餘的愛給予孩子?所以孩子多半也會走媽媽的老路,形成惡性循環。

有人說培養一個貴族,最起碼要三代,而成為暴發戶只需要一代,這樣的道理同樣適合養育女兒,培養一個自信、充滿安全感的女兒,福及幾代家庭,父母幸福會養出一個幸福的女兒,女兒幸福會培養出一個幸福的孩子,這跟金錢的關係其實不大,反之,她和她的家庭以及孩子,將會擁有糟糕的人生,這可能才是窮養女孩最大的悲哀,對此,您怎麼認為呢?

來源自toutiao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