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場合中,孩子不跟親朋好友打招呼,不僅爸媽緊張,其實親朋好友有時也覺得尷尬,這時候大家習慣的緩頰方式就是,「沒關係啦!他可能比較害羞……」殊不知,這句話可能會讓孩子更害羞!

「害羞」是一種氣質,害羞的孩子通常在社交的情境中會感到不太舒服,但他們是有能力學習適應的,因此用「慢熟」來形容他們可能會更好,如果直接貼上「害羞」的標籤,可能會令他們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反而更容易在社交場合退縮。

對於氣質上較害羞的孩子,該如何引導呢?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做法

對於幼兒園的孩子:

1.給孩子一些時間

別要求孩子一定要立刻跟他人互動,也別讓孩子不熟悉的大人立刻跟孩子有肢體上的接觸,可以鼓勵大人先在旁陪伴、遊戲,等孩子準備好。

2.在社交場合先陪伴

在社交場合,建議爸媽先陪在孩子身邊,並充分跟孩子介紹現在的情境為何,然後再鼓勵孩子去探索,帶孩子感到比較自然時,爸媽在稍微遠離孩子,但記得在孩子感到不舒服前要回來陪在孩子身邊,才能讓孩子有正向的經驗。

3.別過度的安撫孩子

例如「別緊張呀!媽媽會陪著你……」,過度的安撫言語,反而傳遞給孩子的訊息是—這是個可怕的情境,這會讓孩子更負面。

4.讚美孩子勇敢的表現

例如孩子有主動回應他人、有眼神互動或者是想要離開你身邊去玩,都該讚美。甚至要特別提醒孩子注意他人的回應,例如寶貝,你有發現嗎?你在公園跟阿姨打招呼時,阿姨好開心,對不對……。

5.爸爸媽媽一定要當社交的模範

因為孩子會效法你,所以爸媽在打招呼方面一定要更加註意。

6.讓孩子知道你對她處理社交的能力是有信心的

就算你有點擔心,也別表現出來。

7.幫孩子說話

如果,有人在孩子面前說他「害羞」,請當著孩子的面前糾正,他不是害羞,他只是要一些時間觀察適應,等一下他就會加入囉!

對於小學後的孩子:

1.鼓勵和同學聚會

不論是約在自己家還是同學家,假如是約到同學家,那麼第一次建議爸爸媽媽要在身邊,孩子才不會感到焦慮,當然,你可以逐漸減少陪伴的時間。

2.在家先練習

如果學校有要上台或表顯,請在家先充分練習,這會讓孩子站在同學面前時,也比較自然些。

3.鼓勵孩子多從事課外的活動

尤其是讓孩子有比較多社交機會的,例如童軍、運動或其他社團。

4.當孩子社交技巧的教練

在熟悉的場合,提醒孩子要看著人說話、正面對人,回答人家的話要讓人家聽得見。

5.不要拿孩子做比較

別在孩子面前,跟同學或手足做比較,要建立孩子自信的方法,應該是指咬孩子有些微進步,都改給予鼓勵與讚美,激將法絕對不是好方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