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犯錯,自然要受到教育和懲罰。但如果懲罰不當,很容易適得其反。很多男孩的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管,不像女孩那樣乖巧聽話,太淘氣,不愛聽爸爸媽媽的話。其實,在男孩成長的過程中,家長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技巧和策略。科學懲罰孩子,孩子越來越優秀!

用“後果體驗法”讓最搗蛋的男孩乖乖聽話

4歲左右的小男孩,有自己的獨立意識,行為開始叛逆,時刻刷“存在感”。老師說:每一個班級都會有個別男孩很搗蛋。當群體都在遵循同一個規則時,他們卻成為不合群的一小撮讓人頭疼的分子。

比如說班上有幾個小男孩,上午加餐,需要用杯子喝豆漿。他們不好好喝,就往杯子裡面吐口水,還總是把豆漿灑在桌子上。老師是怎麼處理的呢?生活老師李老師說:“看到孩子這樣調皮搗蛋,為會發出口頭警告,你再這樣我要把你的杯子拿走哦。警告第一次以後,有的孩子當然不以為然。他們還在試探老師的底線,繼續往杯子裡吐口水。於是,我就把杯子拿走,放到他們夠不著的地方。”

生活老師說,既沒有訓斥孩子,也沒有懲罰他們,但就是要讓他們看到了這個後果。要讓孩子們明白——如果你打破了規則,就會有懲罰。這個懲罰即是讓你體驗壞行為帶來的後果。

有了前車之鑑以後,孩子們更好地理解了老師的規則。要放學時,這幾個“調皮鬼”試圖偷懶,不幫助其他小朋友一起收拾玩具。老師沒有大聲呵斥他們,只是溫柔而嚴肅地告訴他,“如果你們不收拾玩具,明天的遊戲時間也許就沒有你們參與的機會嘍。”由於小男孩清楚老師的規則底線在哪裡,很快手忙腳亂參與起來。

這個世界的規則對小男孩來說變得無比清晰。男孩明白,如果他不收玩具,這個行為將直接影響到他下次玩耍的機會。

家長制定規則,要嚴格遵守

在我們家庭的教育當中,家長雖然制定了規則,但並沒有明確執行它。有一次,小小費吃飯,把碗裡的肉倒在桌子上。我告訴他,如果你不想好好吃飯,這頓飯媽媽就拿走碗,你下一頓再吃。

原本我是打算嚴格執行這個計畫,畢竟餓一頓也沒事。But!姥姥卻走過來,繼續拿著碗追問孩子:“吃吧吃吧,沒事!”這樣一來,孩子沒有體驗到後果,雖然他聽到了規則,但沒有正確進行。對男孩子來說,教養問題的關鍵在於家長的制度執行必須前後一致。如果要想教育好男孩,先在家裡和老人溝通好。否則,頻繁打破規則對教育男孩並不是一件好事。

智慧的懲罰孩子,比打罵管用100倍

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誰不犯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錯怎麼辦?打還是罵管用?其實都不對。聰明的父母,懂得讓孩子在犯錯時,體驗到錯誤的後果。只有體驗,才是最好的老師。

講道理孩子不聽,不妨換個做法。教育男孩要採取“體驗”式的教育。既然你不聽道理,那就讓你自己去感受一下後果,自然而然就不想亂來了。於是在兒子搗蛋不吃飯時,我就和老公一起採取不予理睬的態度,讓他餓著,中途任何零食都不給,一直餓到下頓飯,試了幾次,他就自己乖乖吃飯了。

如果他在家亂扔玩具,警告幾次之後,不見他改正,我就將所有的玩具都鎖在衣櫃裡。經歷過幾次後,他慢慢開始學習收拾,每次玩過玩具,都乖乖放回專門的箱子裡,需要的時候再取。

為什麼不要打罵孩子?因為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研究,發現那些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其行為也容易遷移到男孩自己身上。比如,一個孩子被父親打過,內心充盈著憤怒、生氣,此時要是旁邊有別的孩子,他很可能通過打別人宣洩自己的挫折和憤怒。

可憐的其他孩子被打後,這個打人的男孩心裡得到發洩,他發現:打人的感覺很好,於是攻擊性 行為得到強化,如果他以後再被打,還將出現打別人來轉移自己情感的現象。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犯錯,自然要受到教育和懲罰。但如果懲罰不當,很容易適得其反。很多男孩的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管,不像女孩那樣乖巧聽話,太淘氣,不愛聽爸爸媽媽的話。其實,在男孩成長的過程中,家長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技巧和策略。科學懲罰孩子,孩子越來越優秀!

用“後果體驗法”讓最搗蛋的男孩乖乖聽話

4歲左右的小男孩,有自己的獨立意識,行為開始叛逆,時刻刷“存在感”。老師說:每一個班級都會有個別男孩很搗蛋。當群體都在遵循同一個規則時,他們卻成為不合群的一小撮讓人頭疼的分子。

比如說班上有幾個小男孩,上午加餐,需要用杯子喝豆漿。他們不好好喝,就往杯子裡面吐口水,還總是把豆漿灑在桌子上。老師是怎麼處理的呢?生活老師李老師說:“看到孩子這樣調皮搗蛋,為會發出口頭警告,你再這樣我要把你的杯子拿走哦。警告第一次以後,有的孩子當然不以為然。他們還在試探老師的底線,繼續往杯子裡吐口水。於是,我就把杯子拿走,放到他們夠不著的地方。”

生活老師說,既沒有訓斥孩子,也沒有懲罰他們,但就是要讓他們看到了這個後果。要讓孩子們明白——如果你打破了規則,就會有懲罰。這個懲罰即是讓你體驗壞行為帶來的後果。

有了前車之鑑以後,孩子們更好地理解了老師的規則。要放學時,這幾個“調皮鬼”試圖偷懶,不幫助其他小朋友一起收拾玩具。老師沒有大聲呵斥他們,只是溫柔而嚴肅地告訴他,“如果你們不收拾玩具,明天的遊戲時間也許就沒有你們參與的機會嘍。”由於小男孩清楚老師的規則底線在哪裡,很快手忙腳亂參與起來。

這個世界的規則對小男孩來說變得無比清晰。男孩明白,如果他不收玩具,這個行為將直接影響到他下次玩耍的機會。

家長制定規則,要嚴格遵守

在我們家庭的教育當中,家長雖然制定了規則,但並沒有明確執行它。有一次,小小費吃飯,把碗裡的肉倒在桌子上。我告訴他,如果你不想好好吃飯,這頓飯媽媽就拿走碗,你下一頓再吃。

原本我是打算嚴格執行這個計畫,畢竟餓一頓也沒事。But!姥姥卻走過來,繼續拿著碗追問孩子:“吃吧吃吧,沒事!”這樣一來,孩子沒有體驗到後果,雖然他聽到了規則,但沒有正確進行。對男孩子來說,教養問題的關鍵在於家長的制度執行必須前後一致。如果要想教育好男孩,先在家裡和老人溝通好。否則,頻繁打破規則對教育男孩並不是一件好事。

智慧的懲罰孩子,比打罵管用100倍

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誰不犯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錯怎麼辦?打還是罵管用?其實都不對。聰明的父母,懂得讓孩子在犯錯時,體驗到錯誤的後果。只有體驗,才是最好的老師。

講道理孩子不聽,不妨換個做法。教育男孩要採取“體驗”式的教育。既然你不聽道理,那就讓你自己去感受一下後果,自然而然就不想亂來了。於是在兒子搗蛋不吃飯時,我就和老公一起採取不予理睬的態度,讓他餓著,中途任何零食都不給,一直餓到下頓飯,試了幾次,他就自己乖乖吃飯了。

如果他在家亂扔玩具,警告幾次之後,不見他改正,我就將所有的玩具都鎖在衣櫃裡。經歷過幾次後,他慢慢開始學習收拾,每次玩過玩具,都乖乖放回專門的箱子裡,需要的時候再取。

為什麼不要打罵孩子?因為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研究,發現那些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其行為也容易遷移到男孩自己身上。比如,一個孩子被父親打過,內心充盈著憤怒、生氣,此時要是旁邊有別的孩子,他很可能通過打別人宣洩自己的挫折和憤怒。

可憐的其他孩子被打後,這個打人的男孩心裡得到發洩,他發現:打人的感覺很好,於是攻擊性 行為得到強化,如果他以後再被打,還將出現打別人來轉移自己情感的現象。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 “試誤法”:指的是如果重複練習某一件事,發生錯誤的機會會變小。同理,對男孩的教育也大同小異,讓男孩不斷體驗錯誤所帶來的後果,以此不斷學習和進步。比懲罰他、責駡他,效果好得多,也有利於培養孩子對行為的責任感。

對男孩別過分嚴厲孩子搗蛋,把家裡的玻璃花瓶碰倒了。不僅水灑了一地,花瓶碎掉,剛買的鞋子也淋濕了。我批評了他。原本以為男孩臉皮厚,說兩句沒事,但他的臉色明顯掛不住。大概是委屈自己不是故意碰倒的,又愛惜自己小小自尊心。他很快扭過臉,雖然沒哭,卻一言不發。原來,男孩也有脆弱的時候。

研究認為,男孩並不是人們想像中那麼堅強。由於男孩子的大腦額葉發展要比女孩緩慢,所以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也更容易情緒失控。因此,當男孩犯錯後,過於嚴厲的態度和懲罰,可能會激起男孩子強烈的反應。

所以,教育男孩,不能太凶,更不能打罵。如果他們情緒激動,父母需要先安撫情緒,讓他們心情平復,再去溝通 。這樣,父母才能更有效地貼近他們的內心。倘若男孩封閉了內心,那就難辦了。讓他們敞開心扉,其實並不容易。

有一次,我想帶孩子去戶外爬山。但是家裡剛買了玩具,他的心思還停留在新玩具上。對爬山鍛煉身體一點沒興趣,說什麼都不肯穿衣服外出。說盡好話,道理講到口乾舌燥,人家不為所動。這時,爸爸出現了,沒兩分鐘就說動他外出。

難道兒子不愛媽媽嗎?其實不是。往往媽媽苦口婆心講道理,男孩會覺得嘮叨。而爸爸一出馬,會給男孩一種有意識學爸爸行為的帶動作用。隨著年齡長大,男孩會自主地模仿爸爸的一舉一動,期待與爸爸的互動,渴望和爸爸一起。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是男生,而爸爸是最好的學習榜樣,所以男孩更傾向服從父親的命令。

教育是門藝術,講究的是簡單和精巧。改變“講道理”的思維定式,變通一下,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葉子,對男孩來說,個性、承受力、能力各不相同。對孩子進行懲罰,前提是充分尊重他們,冷靜、客觀地看待犯錯。不要打罵孩子,如果你的憤怒催促著你揚起巴掌,那麼真的只能說明,你太欠缺教育的智慧了。不妨用“後果體驗法”試試看?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