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每一位家長的共同心願。現在,大多數家長都比較重視早教,但是更多的人只著重於對孩子知識、能力的培養,並沒有看到孩子心理模式的發展,也不關注孩子性格的形成過程,致使早教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揠苗助長。

對於現在的家庭來說,很多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智商上的水準比同齡人高很多,但是如果按照現在的科學機率來看的話,天生智力就比較高的人只佔現在的總人口的10%。

而且很多的哈佛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認為:天才都是因為有著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會成為天才。

當然小朋友在十歲之前正是他腦部的一個好的開發的階段,這個時候的很多家長都為了自己的小朋友,可以在家裡名列前茅,就帶著孩子去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和課外輔導班,讓孩子的課餘時間全部都被繁重的作業或者是無休止的上課來代替了,而不是讓孩子去思考生活上的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樹葉為什麼會落下?太陽為什麼是從東邊升起的?其實在小朋友十歲之前她最需要的是什麼呢?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到底該如何去開發他的思維和智力?

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的科學研究表明,在孩子十歲之前,如果它這個階段不去學習的話,那麼在之後的生活中都是比較難的去學習的。這個能力就是思維邏輯能力的判斷,這也是需要去後天培養的。其實這種能力在中國來說,是非常的少有人重視的,因為很多中國人更注重的思維方式是感性而不是理性,但是感性容易讓孩子們陷入一種情緒中而影響判斷,而邏輯思維就是要讓孩子可以去遵循規律去正確的進行判斷和選擇,在現代的很多的孩子,都不知道該怎麼樣寫作文,或者是在理科方面的成績不太好,終極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差,如果提高這方面的能力的話,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成績,也可以提高小朋友們在人際方面的能力。

注意0-10歲的心理發展

人其實是一直在發展的,在這個發展過程中,0~10歲的心理發展情況尤其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廈的基礎部分,直接決定了大廈的風格和高矮程度。

父母如果能夠抓住這一關鍵時期,給孩子進行很好的教育,就能夠給孩子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他小小年紀,就已經開始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哪些應該堅守,哪些應該放棄。

在外國,許多家長在十歲之前,都是教自己的孩子要懂道理,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有愛心,更要遵守社會規則。 而我們的家長呢,從三歲起,教給孩子的是1+1等於多少,能背多少首唐詩,英文單詞懂幾個,然後在親友面前沾沾自喜,總以為自己的小孩是個天才,卻忘記了教育自己的孩子要遵守社會規則,要心裡有敬畏,要懂得尊重他人,要有良知底線。

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我的孩子在十歲之前,沒有像別的家長那樣,而是教給孩子:

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的重要性相信家長們都已經十分瞭解了,閱讀可以讓自己的孩子除了好學之外,還能夠擁有別的孩子不一樣的情懷,所以在十歲之前,一定要培養孩子良生的閱讀習慣。我也一直很重視這方面對於孩子的培養。

為了培養孩子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從來不會當著孩子的面盯著手機不放。

父母可以有意識的自己當著孩子的面多看看書,而不是打牌、看電視。一個小孩子在十歲之前總見自己父母沒事就在看書,他會由開始的好奇,到自己也找到一本自己有興趣的書慢慢讀下去,一次兩次之後,他也就能從閱讀中找到自己的快樂,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果家長平時不愛讀書,也請營造一個安靜的適合讀書的氛圍,比如各自做專注的事情,比如媽媽織毛衣、爸爸看報紙,或者寫日記等…… 沒有固定的方法,大家可自行摸索嘗試。

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好的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10歲之前正是孩子習慣養成的時候,家長應引當好好的引導,多同孩子溝通,讓他准點睡、准點起。

我的孩子從十歲之前的十點鐘准點睡,六點鐘准點醒,到高考都是保持這樣的一個生活習慣,所以他讀書也輕鬆,因為他總有充足的睡眠時間,精力充沛。

為了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我們總是同他一樣,讓他十歲前明白,爸爸媽媽也是到十點就睡,六點就醒的,這才是正常的作息時間。

三:教會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許多家長都願意陪在孩子的身邊,看著他做作業,而且在他不會的時候,左提示右提示。其實這不但讓孩子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感、破壞孩子的專注力,而且還會讓孩子越來越不願意獨立思考。

我們的孩子在10歲前,我們都告訴了他,讀書是你自己的事,你應該自己處理,做作業你不懂,我可以帶你去問老師,但我不能夠告訴你學習上的任何問題。為什麼?因為你的爸爸媽媽只有初中畢業,現在小學的也許還能看得懂,還能教你,那到高中大學呢?

所以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懂得,自己完不成作業,自己不好好學習,都是自己應該承擔的事。

四:教孩子要有愛心,懂得尊重他人

你的孩子會跟你分享食物嗎?會關心你嗎?公車上會讓座嗎?看到乞丐會相信他們並給錢嗎?

愛心是一種美好,有時也許會與理智分離,但是它必不可少。因為愛心,一切才變得美好。

孩子愛心的培養與父母有很大的關係,父母應當著孩子的面,做出榜樣,並且在聊天的時候,有意識的多聊一些社會上正能量的事情,比如看到地震、洪水等新聞,然後同孩子聊天,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的此類情懷。

五:教育孩子要講社會秩序

在十歲之前,一定要讓孩子懂得行走在這個社會上,要有良知底線,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就如走扶梯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有意識告訴自己的孩子,要在右邊,留出左邊給有急事的人通過。看電視新聞,看到高速路上堵住,救護車卻過不去,就應該告訴孩子,不管什麼時候,都應該留出救急通道等等。

六:教育孩子有社會差距

許多家長都是抱著培養精英的心態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總是在嘴巴上提到別人的孩子如何優秀,又怎麼樣。而我卻從來不這麼去做,總是同孩子講,各人各命,只要你努力了就好,只要你將來不後悔就行。別的都是虛的,只有自身的健康快樂才是第一位。

為什麼要讓十歲的孩子懂得這些,目的就是讓他明白,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不容易,都有屬於他自己的生活與命運,能坦然接受,哪怕再長的路,也能走得好,走得穩。而非急功近利的讓自己的孩子有了更多的負擔。

拿讀書來說,臺灣作家龍應台在《孩子,我為什麼要求你讀書?》裡說到: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七:一定要有挫折教育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們當然不必讓孩子經歷那麼大的苦難和痛苦,去獲取什麼成就。但是,一個抗挫折能力太弱的孩子,是沒有辦法面對這個世界的。作為父母,我們能給孩子的就是讓他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的能力。

所以,十歲之前,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受一些挫折,任何意義上的挫折都可以。 但是爸爸媽媽們,在孩子每一次挫折時,都要給予他最大的支持和鼓勵。就比如考試沒有考好,也要同他說,沒什麼,這次不行,下回再來,而不是亂批一氣。

最後還是這句話,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家長的行為,做事方式,決定了孩子以後的行為,辦事方式,唯有做家長的,自己從小事做事,從點滴做起,成為孩子的榜樣。

那麼,你的孩子也就一定錯不了,一定會遵循父母的腳步,成為有出息的人。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