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碩士、學前教育專家、聯大教學督導牛金芳老師說,幼稚園剛開學,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種情況:有些孩子被父母抱進幼稚園時,臉色一下子變了,拉著父母往外走,不願待在幼稚園。有些孩子當家長踏進教室門時便摟住家長又哭又鬧,不肯進門。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入園分離性焦慮”,其實是孩子離開父母時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家長不要因此而焦慮或過於緊張。

這種“入園分離性焦慮”外在表現上有很多種情況,每個孩子因為個性特徵的差異,其表現也不相同,活潑好動、性格開朗的孩子可能適應會快一些,而內向、敏感的孩子表現則可能會強烈一些,但這都是正常的心理表現。有效的方法可以消除幼兒分離焦慮,有助於幼兒身心健康。

同事阿雅卻心事重重、愁眉不展。

問其緣由,方知原來是她女兒下個月就要上幼稚園了,但是現在她女兒的狀態卻是, 一聽到"幼稚園"三個字,就會哭得撕心裂肺。一家人為此苦惱不已,一切計畫可能都要因為這孩子的不配合而泡湯。

"你們樓下就有所民辦幼稚園,為什麼不帶孩子去適應下?或許她一看到可愛的小夥伴,還有好玩的遊樂設施,就沒那麼排斥了呢!"我友善建議道。

"不行啊!開始她還挺樂意去的,後來也不知道怎麼了,si活不願去,即使被硬拖去,也是抱著奶奶一直哭要回家!"同事無奈地說道。

後來,在細聊中,我才明白了孩子之所以如此抗拒的原因。其實,開始孩子還挺樂意去幼稚園的,之後,孩子只要一在家鬧脾氣他們就恐嚇道, "你再不聽話,我們就把你送去幼稚園了!讓老師管管你!"這樣,在孩子的潛意識裡,覺得去幼稚園是一件被懲罰的措施,孩子腦海中浮現老師的模樣也會變成惡狠狠大灰狼形象,這樣情況,孩子肯定害怕去幼稚園啊!

圖片來自網路

幼稚園是孩子脫離家庭生活,邁向社會小集體生活的第一步,對於孩子至關重要,他們的安全感及對無知的恐懼感,都需要我們做家長的用心呵護!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孩子上幼稚園的那些事兒!

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小班孩子的入園年齡應滿3周歲。

"你家桐桐上的早教班怎麼樣啊?我最近正愁給孩子找全托班呢!"同事小王在QQ上連抖我三次問道。

她家孩子下個月剛滿兩周歲,無奈家裡沒人帶,思前慮後,決定將孩子送去全托。

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在《養育孩子:三歲以下應該進幼稚園嗎?》一書中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在支持他的理論—那些很早就脫離父母到幼稚園的孩子更容易發展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以及其他的心理問題,這樣的孩子在日後會遭遇人際關係問題,不容易與人建立密切的關係。

專家建議,應該讓幼小的孩子在溫暖安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而不是過早地將他們幼稚園。

同事小王在我的勸說下,最後決定將遠在外地的婆婆接過來帶孩子,,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所以,無論如何,請竭盡所能給她滿滿的愛。

自打《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被爆4歲的嗯哼尚未上幼稚園,讓大眾瞭解到,原來晚上一年幼稚園好處那麼多!可真的是這樣嗎?

圖片來自網路

昨晚,帶桐桐在社區廣場上玩,碰到豆豆媽,聊起孩子何時上幼稚園,她堅決表示,等孩子滿了四歲再去幼稚園。

"你難道不知道嗎?孩子晚一年上幼稚園會受益終身的!"豆豆媽滿臉認真和我說道,並且建議我也讓桐桐晚一年上幼稚園。

其實,每個孩子發育都有著自己的"進程",就比如我們家桐桐,我覺得她在三周歲時入園完全沒有問題。原因如下:

首先,她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夠自己吃飯、上洗手間,能明白老師的指令,身體不舒服也會清楚地表達。

其次,她有一定的交際能力,不排斥小集體生活。我們家這個小傢伙和誰都是"自來熟",每次帶她去幼稚園玩開心的都不願回來。

最後,她的理解能力很強。記得在她很小的時候,我就能與她很順暢的溝通,經過接下來一年多時間的成長,我非常有信心這孩子能適應幼稚園生活。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也都有自己的"時間",千萬不要用所謂的"標準"去一刀切。幼兒在3歲前處於親子依戀階段,最好以家庭撫養為主;3周歲後,如果孩子具備了去幼稚園的條件,不妨放手,讓孩子在適當的年紀做適當的事,這也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啊!

圖片來自網路

那麼,家有即將上幼稚園的小朋友,家長應該做些啥?

一、説明孩子調成校園作息模式。比如,我們家桐桐現在每天的午睡約下午二點至五點,像這樣情況,就應該在入學前一個月左右,就幫助孩子調整作息。

二、幫孩子打好心理戰。可以帶孩子結識幾個即將成為同學的小夥伴,這樣能有效幫助他們在入學後消除對校園環境的陌生感;提前帶孩子熟悉校園環境,讓他們覺得學校是和家一樣,是充滿歡聲笑語的地方;千萬不要拿上學恐嚇孩子,上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而非是一種懲罰。

三、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遇到問題孩子如能及時說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一定程度上而言,更容易得到老師的幫助,也能較快度過入園焦慮期。家長朋友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遊戲指點孩子。

三、及時與孩子走心溝通。這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次離開父母,伴隨他們也可能是非常嚴重的分離焦慮,家長們千萬不要簡單粗暴,一定一定要與孩子多溝通,聽聽孩子的想法,多用他們的思維和眼睛去看世界,和思考問題。

最後,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能開開心心上學去!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