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長期鬥爭,台灣何去何從?

檢視相片

圖片來源:中央社

更多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表示,第二波對中國大陸價值2000億美元的產品課稅箭在弦上,「可能很快就生效」。而第三波對高達2670億美元課稅的關稅措施也已準備就緒,很快就要宣布,「端看中國怎麼做」。

中美貿易戰打打停停,搞得全世界所有的「利益攸關者」,心中都是七上八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黃大慧在北京的一場論壇中表示:「中美貿易戰不同於日美、歐美貿易摩擦,而是制度之爭、道路之爭,美國絕不是要中國的錢,而是要中國的命、要社會主義的命。」黃教授並引用毛澤東當年說過的一句話強調,中共必須「丟掉幻想、準備鬥爭」,認為這是中共在發展中沒有辦法避免的。

大陸學者如此形容目前的中美關係相當傳神,意味著中美貿易戰會是一場長期的鬥爭,而且是一場全方位的鬥爭,貿易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那些認為川普掀起貿易戰只是「在商言商」的人,顯然犯了「戰術上輕視敵人」的錯誤。

從台美關係或兩岸關係的角度看,台灣夾在中美兩大之間,不可能擁有「坐山觀虎鬥」的地位,必須作出戰略選擇。因此,台灣也應「丟掉幻想,迎接挑戰」。

台灣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影響。經濟是台灣的生存命脈,經濟成長曾為台灣的民主化累積了相當的物資基礎,台灣的經濟實力也曾像「紐約時報」形容的那樣,「大到不容忽視」,且一度成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典範。但近幾年來,台灣的經濟每況愈下,已失去昔日風采。因此,台灣有人因為兩岸關係的緊張,幻想可以採取「政經分離」的政策與大陸打交道;但矛盾的是,這些人又想運用「新南向政策」來擺脫對大陸的經貿依賴。

台灣面臨的第二個挑戰是來自對岸的安全威脅。中共至今沒有放棄對台用武的主張,蔡政府上台後,「武嚇」成為中共對台「極限施壓」的重要手段,「武統」的聲音始終未曾消失。於是有人幻想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參與「印太戰略」獲取集體安全保障,甚至提出「台灣中立化」的主張。

其實,中國大陸雖有「中美終須一戰」的鷹派想法,但多數認為雙方必須進行「良性競爭」。因為他們有自知之明,深刻理解以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還是難與美國一決高下。兩岸實力不成對比,台灣今天遭到對岸的打壓,無論從經濟和安全的角度看,都必須正本清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重要的是,台灣不能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首先,認為以「政經分離」或「避政就經」的方式,就可以處理與對岸的關係,這就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兩岸經貿互動始終難以避免政治因素的干擾。台灣一直指責中共採取「以商圍政」,「以民逼官」的手法,對台實施經濟統戰;而大陸則認為李登輝的「戒急用忍」、阿扁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背後也有強大的政治因素在支持。至於蔡英文提出的「新南向政策」,則被視為是「被政治意圖所操控」。

蔡政府的初衷是想藉「新南向政策」,引導台商往東南亞布局,逐步減少對大陸的依賴;但時至今日,大陸仍是我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也是我主要對外投資地區之一。「新南向政策」或許能開拓市場,但無法取代大陸市場,更無法與中共的「南向政策」爭奪市場,因為兩岸擁有的經濟資源和外交籌碼,實在無法等量齊觀。

其次,由於川普上台後不斷強化台美實質關係,民進黨有人就幻想安全可以依靠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何林翰(TomHollihan)日前提出警告,認為「目前的台灣政府與川普總統走得很近,這很危險,不利於台灣與美國長期的合作關係。」他提醒「台灣應該看到川普是如何對待加拿大和德國等長期的盟友,未來對台的支持是否持續值得觀察。」「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金(JoshRogin)撰文指出,川普政府對台灣的態度出現矛盾,一方面行政體系上下充滿支持台灣的官員,另一方面實際政策的進展卻蝸行牛步,和北京在外交、經濟和軍事上對台灣日益挑釁的行徑毫不相稱。

再次,美國想把台灣納入「印太戰略」,作為圍堵中共的一環;但包括日本、印度、澳洲等成員,都是各有所圖,對「印太戰略」的期待,應是經濟合作大於軍事同盟。安倍政府最近積極改善與中共的關係,強調「印太戰略」不是用來對付中共。二戰後的歷史經驗顯示,除非成員國存在共同的假想敵,並形成「敵愾同仇」的氛圍,否則任何「集體安全體系」,都無法提供成員國集體安全保障。

最後提到「台灣中立化」,那更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對岸視「台灣問題」是攸關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美國則把台灣當作一張牌來打;在周邊地區的「四海連動」下,台灣也不可能成為國際政治的「局外人」。如果缺乏國際尊重和保障,台灣根本沒有中立化的可能。

蔡總統就任後試圖以「四不」〈善意不變、誠意不變、不會走回敵對的老路,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來維持現狀,但若中美戰略競爭是一個長期的趨勢,則維持現狀將是一個浪漫的憧憬。馬英九執政時,曾把「兩岸和解制度化」視為國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並採「和陸、重美、友日」的政策。從短程利益來看,由於對岸至今仍拒絕與民進黨政府來往,蔡總統在中美之間,沒有太多的政策選擇空間;但就長期利益而言,台灣不能顧此失彼,不能忽略改善兩岸關係可以擴大台灣的政策選擇空間。

【作者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