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在有了寶寶以後,生活的全部重心都放在了照顧寶寶的身上,寶寶剛出生的前幾個月除了吃奶時間之外,其餘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眠當中度過的,所以寶寶幾乎沒怎麼出過門。等寶寶大一點的時候,媽媽便會想要帶寶寶出去外面,畢竟出去外面呼吸下新鮮空氣是好的。

但是遇到夏天的時候天氣非常炎熱白天並不適合出門,媽媽們都會想在晚上比較涼快的時候帶寶寶出門玩一會。但是家裡的老人總會勸說年輕媽媽晚上不要帶孩子出去,據他們的說法就是孩子太小,晚上出去孩子會看到一些我們大人看不到的“髒東西”,如果晚上帶孩子出門,孩子很容易生病,並且晚上會出現哭鬧不止的情況,這種說法顯然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雖然老人的這種說法看似很迷信,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不信,晚上帶孩子出門確實是有很多不好的地方。那麼晚上帶孩子出門究竟有哪些不妥了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1、晚上氣溫較低,寶寶容易生病

在一天當中早晚的氣溫都是比較低的,太年幼的寶寶身體各器官發育還不完善,抵抗力差,一不小心很容易發生感冒。

冬天氣溫低一般父母都會比較注意很少會在晚上帶寶寶出去,但是夏天就不一樣了,白天太熱基本上都是呆在室內,只有晚上天氣涼爽的時候才出去玩一會,但是即使是在夏天父母也應該注意不要太晚出去,寶寶太小呼吸系統很薄弱晚上風太大孩子很容易因為吸入涼風而發生感冒。父母可以在晚飯過後早點帶寶寶出去玩一會。

2、晚上出門容易讓寶寶受到驚嚇

孩子剛出生沒多久眼睛是不能清楚的看到東西的,即使是媽媽離得那麼近,寶寶也只能模糊的看到媽媽的臉龐,隨著寶寶一天天的長大,寶寶的視力會越來越好,能清楚的看到媽媽的臉,所以對寶寶來說媽媽是最熟悉的人,只有看到媽媽寶寶才覺得有安全感。

如果媽媽在晚上的時候帶寶寶出去,寶寶可能會因為天太黑而無法清楚的看到媽媽,感覺不到媽媽的存在寶寶就會因為害怕而顯得驚慌失措,甚至會受到驚嚇從而出現哭鬧不止的情況。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在晚上出門的時候會一直哭鬧,其實並不是因為寶寶看到了什麼“髒東西”,而是因為天太黑寶寶找不到媽媽心裡產生恐懼。所以,如果是太年幼的寶寶太黑以後媽媽就不要帶出門了。

3、不利於寶寶的生長發育

有一個好的睡眠質量對於寶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寶寶在睡覺的時候體內會分泌出大量的生長激素,所以寶寶睡得好,身體才能發育得更好。

本來晚上就是寶寶睡覺的最佳時間,如果這時候再帶寶寶出門,寶寶能出門玩自然是很高興,回到家以後可能會因為太興奮而不能很快的入睡,寶寶睡得晚,對身體發育是非常不利的。睡眠時間不足還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從而對寶寶的身體發育產生很大的影響。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