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這樣排座位,既好管紀律又能提成績!

每年看春晚,都發現在舞台下的觀眾席上,既有圓桌又有一排排的方座椅,這麼多嘉賓、演員和觀眾,還有奔來跑去的攝像師,要把觀眾席安排得井井有條,既能保證良好的直播效果,又不影響現場觀眾觀看節目,還真是有大學問。

說到這兒,不禁想到了我們老師,在很多老師看來,排座都是個頭疼的事兒。老師不但有自己的考慮,還要兼顧學生、家長的感受。不知您都是如何給學生排座位的呢?除了我們最常見的課堂座位模式,有誰做過其他嘗試呢?

小編這就帶您一起看看

這些年,老師們排過的座位,你試過嗎?

課堂座位管理模式是老師家長們一直很頭疼的話題,到底哪個模式的座位排列最高效?下面小編帶大家先來客觀分析下一些常見的座位管理模式吧。

1、 秧田型

秧田式座位排列方式是課堂教學最普遍的方式。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採用“秧田式”的模式,把學生排列成一行行、一列列,使講台成為教室的中心。

優點:便於教師管理

教室整齊劃一,空間充分利用,有利於教師管理課堂、維持秩序和有計劃地傳授知識,有利於教師觀察學生的一切活動,是大班授課最適宜的座位排列方式,教師可以隨時走到學生中間,充分發揮了教師的控制作用。

缺點:不利於師生交流

其課堂布局過於突出教師的中心地位,既容易讓教師產生權威感,形成居高臨下、高高在上的心態,也容易讓學生產生畏懼感,不利於師生交往和學生討論合作。師生互動具有“教師→學生”的單向性,大大降低了學生對教師進行反饋的頻率。

老師說:

“我個人比較喜歡“秧田型”的課堂座位排列。在這種空間形態中,學生相互干擾少,聽課注意力容易集中。從教師來說,也易於觀察與控制全班學生的課堂行為,利於進行系統講授。”

2、 分組模塊

這種模式類似於文章開頭提到的“團團坐”,與秧田式不同,改變了學生看著學生的後背的方式,面對面圍桌而坐,在相互交流中完成教學任務。

優點:增強學生間互動合作

學生的主體性加強,注重了互助式、互動式、討論式的學習,有利於小組成員進行相互交流合作,使小組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功能群體”,學生的學習任務由過去的個體化轉向個體化與合作化相結合,學生之間由過去的競爭關系轉向合作與競爭相結合的關系。

缺點:老師監管較難

在這種自由的學習空間中,教師對學生的監控很難到位。小組學習中,學生圍桌而坐,教師很難發現學生開小差。生理方面,不良的坐姿、肌肉的鬆弛、突然的扭頭不僅會造成精神的渙散,長期下去還會影響視力,甚至增加一些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

老師說:

“我覺得小組式排列法比較好,我會讓學生自由組合,這樣可以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溝通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對於一些探討性的實驗,這樣的排列方法最有利於他們的學習。”

3、 餐桌式

學生們面對面而坐、時不時互相討論、老師則拿著課本“全班繞”。課桌椅按照長餐桌的形式擺放,所有學生都是面對面坐著聽課的,以方便自由討論。

優點:有利於學生的合作學習

不但方便學生們在課堂上討論,最“實惠”的還是解決了老師、校長開學排座位的煩惱。老師講課全班繞的模式,完全不存在前座、後座的不公平。有利於學生的合作學習,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缺點:分散學生注意力

“餐桌式座位”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課堂效率也會大打折扣。這種方式雖然拉近了學生與學生的距離,但也方便了學生間的閒談,個別差點的學生更是有了依靠,容易養成惰性。

老師說:

“我們學校初中部的70個班,所有學生都是面對面坐著聽課的,除了自由討論,孩子們還能隨意向老師舉手提問,可以很方便的進行交流。”

4、 馬蹄式(U型)

馬蹄式座位模式又叫作U型座位模式,是指教師站在U型入口處,學生面朝教師而坐。

優點:有助於師生交流

佔用空間較小,學生比較集中,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較近,適合於教師講授新課,也適合學生交流討論,更便於師生開展各種表現活動。教師也可以到黑板板書,還可隨時走到中央地帶,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可以互相對視和傾聽,有助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各種信息。中央地帶是師生展示的舞台,教學中的各種角色扮演、游戲活動、歌舞表演都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並且根據需要,可以迅速地將座位調整成圓形、矩形(三條邊)或雙弧型等。

缺點:只適合小班教學

不足之處在於它具有較強的局限性,比較適合小班教學,如果大班教學也要採用這種排列方式,那隻得用兩個甚至三個U形嵌套在一起,這就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果。

老師說:

“我們班學生人數比較少,學生在這種U型結構中可以互相對視和傾聽,方便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我也能很迅速地看到每個學生的反應。”

5、 圓形式

圓形座位排列方式是全班同學圍坐成一個大圓形進行學習和討論,中間空出來的空間,則可以用來開展班會游戲等活動。

優點:激發學生表達自我

全班同學聚集在一起,大家相互之間都可以看到,有利於言語和非言語交流的進行,從空間特性上看它消除了座位的主次之分,讓大家平等地坐在一起,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敢於在課堂上表現自我、建立和諧友好的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

缺點:縮小了學生間的交往面

但在圓形排列方式下同學只能方便地與坐得離自己比較近的同學交流,隔得較遠的同學則不方便交流,因此它縮小了同學間的交往面。

老師說:

“現在班裡的學生明顯比以前活躍,遇到問題也愛討論了。同時‘圓圈’形式的座位,有助於老師照顧到每一個同學,老師與學生也有更多的交流。”

專家眼中,排座位,基本原則有這些

小編認為,課堂座位管理模式沒有優劣之分,只有適合與否,合適的座位模式有可能使教學效果、學習效率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老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靈活調配課堂中的座位、學生、教師這三個因素,共享不同座位管理模式的優點。小編在此為大家整理了一些一線教師和相關專家眼中排座位的幾條基本原則:

1、以公平之心對待每個學生

既要創造條件讓成績優異的學生脫穎而出,更要創造條件讓全體同學都得到發展。要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同等的機會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安排教室裡的座位時,要以公正之心對待。

2、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需求

要了解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排座位要照顧好個子高或個子矮的、高度近視的、身體有殘疾的等“困難戶”。也要靈活應變,如有的學生視力不好,但適當靠後坐反而有利於視力恢復;將矮個學生的座位墊高;讓個子矮且相差不大的學生坐在中間,形成中部縱列,個子較高且相差不大的學生坐在兩側,形成兩翼縱列。

3、給學生搭配適合的小夥伴

要通盤考慮學生的性格、性別、朋友圈、興趣愛好、學習成績等因素,既要注重學習上的優勢互補,也要激勵競爭,既要考慮學生性格特徵,又要顧及課堂紀律因素,尤其不可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點。

4、定期適當地調整班級座位

座位編排需要隨時調整,並注意間隔時間,通常每隔一個月調整一次比較適宜。調整時不僅要左右輪換,還要注意前後輪換,在此過程中一定要積極接納學生的意見。

5、讓學生成為班級的小主人

既要尊重學生意願,講究民主方法,比如可以讓學生共同制定規則,促使學生當班級管理的主人,實現學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又要注意使座位的安排有利於全班學習,體現平等與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