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沒有孩子以前,我曾這樣跟自己說:“以後我一定要和孩子成為朋友,什麼事都和他商量,絕不強迫他做不想做的事情。”

可是後來,我沒有做到。菀菀快6歲時,我經過慎重考慮多地走訪,給決定他報名學習圍棋。這個小傢伙一開始非常喜歡圍棋。可是,上了一年後,開始不耐煩了反感學習。有一天晚上,他終於說:“媽媽,我今天不想去上課!”“為什麼啊?”“我不喜歡練習圍棋!”對於孩子這種排斥的反應,我早就有預料到他的這種情況。於是我安慰了他兩句,然後堅定地告訴他:“今天的圍棋課必須得上!既然我們報了名,就要一定堅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廢,媽媽會陪著你的!”“不去,我就不去!”小傢伙繼續鬧騰,然後感嘆了一句:“大人真幸福,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小孩真不幸福,什麼事情都要聽大人的安排!”我緩緩地告訴他:“很多事情你們還小還不懂,所以不能就做決定,要得聽大人的安排!”那是我第一次強迫她。老實說,在菀菀10歲以前,我逼迫她做過很多事,尤其是在學習上,從未妥協過一次。我漸漸明白了:父母絕對不可能與孩子成為朋友,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必須代替孩子做出許多正確的決定,有時甚至要逼做很多他們內心不願意做的事,尤其是學習方面的事情。

2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奉行充分尊重孩子個人意願的想法。

當孩子對英語、繪畫、音樂等感興趣時,二話不說就去報班,當孩子不想學的時候,就聽之任之,反正孩子開心就好。“不要逼孩子學他們不想學的東西,快樂就好”“他還是個孩子,玩鬧是他的天性”當我們說這些話的時候,聽上去是在尊重孩子,但會不會是另一種形式的放任?我們常常談自由太多,談自律太少。培養孩子的原則意識,其意義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消極。孩子的學習,大多基於興趣開始,但通過一段時間枯燥的學習之後,他們會陷入疲倦期,產生厭學的情緒。想要依靠興趣讓孩子堅持下來,是不太可能的。這個時候,我們父母就開始起作用了。

3

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還有一部分家長是這樣回答的:“你也真夠笨的,鄰居家小孩怎麼可以學好,就你不行”“你現在不學,以後別後悔”……是的,這些父母很少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也不管孩子說這話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就著急把責任推給孩子。反正不想學是孩子說的,不學就算了,以後也怪不到我。上次堂姐請客吃飯,正好四伯伯也在。酒過三巡,我們就聊到了堂姐當年初中沒讀完就輟學了,見識少了,所以現在過得很苦。四伯伯慌忙解釋:當年是她自己不想讀,非要出去打工,我還勸了好久呢。堂姐眼眶一下就濕潤了,說:當年家境不好,吃飯都成問題,我也知道你們更願意把讀書的機會讓給哥,但又不好意思開口,我不想你們為難,所以才執意去打工……當然,那時候並非堂姐一家是那樣,整個村子都很窮,能吃口飯就已經算很好了。我想堂姐難過,並不光是因為現在的日子苦,更多的是父母的不理解。誰都希望自己能被理解,尤其是父母,可是不幸的是,當孩子理解父母的時候,父母卻沒有花時間去了解孩子的心。比如孩子不喜歡看書,只喜歡看動畫片,爸媽不找自己的原因,就斷定孩子天生不愛閱讀;孩子不喜歡溝通,你就悄悄跟別人說我兒子內向,可能就是你不經常跟孩子溝通,他連父母都沒有溝通,你讓他怎麼跟外人交流……當孩子大一點了,他說不想學的時候,我們不要急於去脫卸責任,而是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也順便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原因!有時候孩子不想學,原因很簡單,只是單純覺得學習很苦。我們做父母的,要讓他知道學習從來就不輕松,但可以變得有趣一點。當孩子不想學的時候,先想辦法弄清這句話背後的原因,這是我們的責任;然後再讓孩子咬牙堅持下去。

4

這裡的“逼孩子”絕對不是一味地強硬與武斷,所有的強制都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施行。即要恰到好處的讓孩子意識到堅持的必要性,又不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孩子對此感興趣”的前提下,分享給大家幾點經驗:欣賞孩子正在學習的東西一旦開始學習,勢必要付出行動,付出了行動不被欣賞,孩子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挫傷,畢竟孩子還小,不能靠理智來學習,所以,要是不是的欣賞與誇獎,給孩子以鼓勵。萬萬不可小覷陪伴的重要性我們沒必要全程陪同孩子上課,但可以在生活中表現出對孩子學習成果的濃厚興趣,比如“你今天學了什麼呀?能不能教教媽媽?”“我也畫一張,我們看看誰畫的好!”這些簡單的表述都能增強孩子的興趣和自信,自然願意繼續學下去。學習的過程中,不輕松,很辛苦,不僅需要孩子的勤奮,更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或者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安靜地坐在沙發上看看書、做一會兒工作,也不失為是一種享受。

5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但那並不意味著什麼都讓孩子做決定,因為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見識和能力。在孩子還沒有能力做決定的時候,如果什麼都聽孩子的,那還要父母干什麼?拋棄要與孩子做朋友的念頭吧!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應該做的是要擔起責任,走在前面,成為孩子的引路人。告訴孩子,如果在人生的早期不好好學習,那麼長大之後必然會後悔。蔡康永先生曾經說過一段話,我很贊同,他說: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後後悔,父母就要承擔起責任,在孩子想要放棄某項學習的時候,對他說一聲:“孩子,再堅持一下,我陪著你。”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