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有時候,你期待的朋友,卻沒有幫你;而陌生人,向你伸出援助。

美國著名政治家班傑明·富蘭克林在自傳中,不惜筆墨詳細描述了這樣一段鮮為人知的小事——

彼時我還只是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名州級議員,想爭取到另一名國會議員的認同與支持。然而卑躬屈膝不是我的風格,於是我換了一種迂迴戰術。聽說他收藏了一本非常罕見稀奇的書。

於是我寫了張字條給他,說我特別想拜讀一下,而且很客氣地詢問是否可以借我幾天。他二話不說便把書送了過來,而我則在一周之後歸還,並附上了一張字條,表達了我深深的感激之情。

結果,當下一次我們在國會碰面時,他竟然主動找我談話,而且非常客氣,這是之前從未發生過的事。隨後,他在各種場合都表現出對我的認同。

於是我們成了好朋友,這種友誼一直持續到他去世。這件事再次印證了一則我聽過的古老格言:「曾經善意渡你的人,極有可能再幫你第二次、第三次,就算你不開口,他也會主動幫忙。」

這種關鍵時刻非親密朋友出手相助效應被後世稱之為「富蘭克林效應」,隨後的經驗主義研究也證明,在需要幫助時,我們往往依靠的,不是那些喜歡我們的和我們聯繫緊密的人,而是那些並非很熟的聯繫淡淡的人。

在社會心理學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溝通互動的頻率來看,可以簡單劃分為強連接和弱連接。強連接就是那些來往密切的關係,諸如目前工作的搭檔、事業的夥伴、合作的客戶、青梅竹馬的朋友,彼此在生活、工作上互動的機會很多。

因為相似性產生關聯性,我們會物以類聚,並本能地喜歡和與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所以在強連接里,我們感覺很舒服,有「與君初相見,有似故人歸」的親切感。

但是除了彼此聊得來之外,在關鍵節點上,強連接卻很少能給予我們實質性的幫助——我們彼此太相似了,甚至連困境都相似。我們習慣用相同的俚語,基本上三觀雷同,抱著對事業、愛情一樣的態度,甚至看同一個類型的電視節目……

我們如此相似,所以也只能同病相憐。社會學家羅莎·柯澤爾將其稱為「強連接的弱處」,或者說是「親密朋友對我們的束縛」。常和強連接的人混在一起,會局限我們認識的人脈、知道的事情、講話的方式,並最終禁錮我們的思想。

讓人意外的是弱連接。人際交往中,由於個人經歷的不同和溝通機會的不濟,彼此溝通、互動的機會較少,更像是泛泛之交,這種關係便是弱連接。

他們可能是某個鮮少交談的同事,或是僅限於見面打聲招呼的鄰居,或是多年未曾見面的舊相識,已離職的前任老闆,大學裡教你的教授,一直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卻未曾進一步發展成密友的朋友……我們偶爾聯繫,但卻不算太熟。

但弱連接給我們的感覺卻很不同。它不在我們的封閉交友圈裡,有著不一樣的三觀和很少重疊的人脈,反而能夠引領我們接觸新事物。透過弱連接,諮詢和機會的傳送遠比透過密友圈更遠更快。

一旦弱連接幫上了我們,他們中的一些人就會開始喜歡我們,有些甚至會變成我們生命中的貴人,尤其是年紀更大或更成功的人。因為沒有負擔的利他行為,可以為他們帶來「被需要,被認可」的身心愉悅。

所以富蘭克林說:「想取得一個人的支持,尤其是圈子外的人支持,那就先找他幫個忙,事情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

小圈子文化雖然能在失意時為我們療傷,會在我們生病時一碗熱湯慰寂寥,然而真正能使我們人生快速而富有戲劇性改變的,往往是那些與我們萍水相逢,永遠不可能成為死黨的路人。

來源:www.cypioneer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