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臉書分手很難,它不會輕易放棄你的。這位社群媒體巨人不會草率看待使用者的拒絕,

縱有連串不良紀錄,它仍舊不打算讓你(或你的個人資料)輕易離開。

Facebook面臨的最新指控於週末現身。美國及英國立法人員Facebook說明,為何沒有警告5,000萬位

使用者,與總統川普2016年選戰有關的政治數據公司,已經挖掘了他們的私人資訊,用於「選民心理


特質模型」。

對此祖克柏終於在個人臉書上發布聲明,承認臉書沒有盡到保護用戶個資的責任。

先前,Facebook也曾遭控違反使用者的信任;它承認播送試圖誤導選民的假政治廣告,讓自己成為

散佈錯誤資訊的工具。



除了擔心個人資訊遭到濫用,部分使用者也受夠了大量的貓咪影片和午餐照片;他們想說再見,

但Facebook讓說再見變得十分困難。要是使用者真的受夠了,到底該怎麼做?


柏克萊實用及實驗安全研究所的研究總監伊格曼(Sere Egelman)表示,Facebook想要留住使用者。

他指出,Facebook真正的業務是收集資料,也讓使用者難以刪除自己的資料──當然,想在網際網路

上完全消除自己的資訊,本來就幾近不可能。


2007年之前,Facebook從來不會完全刪除使用者的資訊,就算帳號已經刪除也不例外;所謂的刪除

帳號,其實比較像是暫停使用帳號,也就是說,只要使用者決定再次加入Facebook,就可以取回自己

的帳號和全部資訊。2008年,Facebook開始提供永久刪除這個選擇。


如何跟臉書說分手?


今日,Facebook基本上算是提供使用者兩種分手選項:其一為停用,使用者可以重回Facebook,

並取回所有的資訊(就算使用者沒有回來,Facebook也可以繼續保有這些資訊);其二為刪除,

亦即永久刪除使用者的資訊。


如果使用者想刪除帳號,得聯繫Facebook,並完成相當耗時的流程。完成繁雜的

申請後,必須等待約2週的時間,刪除才會完成;如果使用者在這段期間登入Facebook,

刪除流程就會終止,使用者也得從頭再申請一次。


當然,你還有第三個選項,也就是什麼都不做,放棄你的帳號並停止登入Facebook。

伊格曼等人相信,這種案例相當不少。

只是到底有多少使用者刪除、停用或放棄了自己的帳號,Facebook並未透露。

擔心陌生人會透過Facebook得知你的住處、你小孩的姓名?利用數個線上來源收集資訊(Facebook只是

其中之一),確實有可能獲得更完整的個人資訊,包括你的健康狀況、財務狀況等。



但現實則是,這些資料大多是由想做目標式廣告的企業收集;知道有人在追縱你的確惱人,但這些

企業的目的,也只是找出某項產品的消費者。當然,你還是得小心那些想盜用身份的人,或是那些會

趁你貼出渡假照片時闖空門的人。

Facebook當然知道你很多的事,但也別忘記,Facebook可以靠你的資料賺錢,也沒興趣把你的

資料交給其他人。



如果不想刪除帳號,該怎麼保護的Facebook資料?接下來就是幾個該注意的地方:


1. 不要用Facebook帳號登入其他應用程式

用Facebook帳號登入其他應用程式確實比較方便,說真的,沒人記得住那麼多密碼。

但這麼做也會允許其他應用程式取得你在Facebook上的資料;誰知道這些第三方網站會

怎麼使用這些資料?

2. 記得,最脆弱的一環就是你在Facebook上的朋友

你可能已經明智地聽從建議,在Facebook上只加你在真實生活中認識的人為好友。

你甚至可以把門檻拉得更高,只加家人或只加學校的朋友。



在Facebook對陌生人打開大門,等同於交出了個人資料的鑰匙;讓朋友的朋友或所有人都能

看到你的貼文,也是同樣的道理。

許多人會將同事加為好友,但當你抱怨辦公室裡的某個人、或是貼了張不太光彩的照片時,

風險也會隨之而來。



3. 不要讓其他人在你的動態時報上貼文

你真的想讓你在大學時的酒肉朋友分享你們的過往嗎?例如,貼張你們在兩個大型垃圾筒裡

醒來的照片,還寫上「老哥,美好時光啊」。你正在求職的公司可能不會這麼想。

大學招生人員、未來僱主,甚至是未來的配偶,全都會去網路上搜尋你。至少,把動態時報的控制

權握在自己手裡,不要讓其他人做出可能對你不利的事。同樣地,你的健康狀況也不必公開分享。



4. 分享時提高警覺

就算是最無害的貼文,也有可能被用來盜用身份。很喜歡朋友在Facebook上祝你生日快樂?

別再這樣了,生日是認證身份的重要環節;Facebook會在你生日時通知你所有的朋友,這很貼心,

但也很危險。



還有,真的沒必要在貼文時附上你目前的所在地。打卡可以讓朋友知道你在哪裡、在做什麼;

此外,你也會看到大量其他人的打卡,這有時真的十分煩人。如果你想靜靜地喝杯咖啡,記得依照

你的需求,設好Facebook隱私設定。



5. 少按「讚」,多點謹慎

常會有人請我們在Facebook上幫某個東西按「讚」,例如某個團體、某篇貼文、某部電影等等,

實在多不勝數。這些「讚」也會協助形塑你的個人資料。

注意你在所有社群媒體上的發文,Facebook也不例外。享受Facebook給予我們的事物,也就是與

我們認識的人保持連絡並分享生活點滴,但在貼文時也要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