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上周確立2018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年增率目標3%左右,與去年維持一致,近年通膨壓力大減,除因經濟成長大幅降溫,還受「豬周期」影響甚鉅。

中國豬價2008、2011、2016年幾度飛天,吸引不少台商赴中國養豬,但去年豬價開始走跌,養豬又一夕變成賺少賠多的虧錢事業。


中國最大的「養豬戶」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說:「現在的蔬菜都要2~3元(人民幣,下同)1斤,但毛豬價格已經跌到5元多一點,大多數養豬戶都賠錢了。」他關注的不僅是豬價過低,而是讓養豬人害怕的「豬周期」。

劉永好說:「2015年、2016年豬價高,養豬的都掙了錢;但從去年開始豬價又低了,到去年底今年初已經跌到了成本線,養豬的又賠錢了。幾十年來中國養豬行業也沒能走出『豬周期』。」

劉永好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提出養豬的問題,不僅僅是因為現在養豬的又不掙錢了,而是中國南方很多地區將退出養殖業,作為中國人食用量最大的肉畜,養豬業正出現「南豬北上」的大趨勢。

劉永好認為,中國北方地區糧食種植面積廣,成本相對較低,加上北方的土地資源相對廣闊,正適合規模化養殖,「南豬北上」的產業格局調整中,正是發展適度規模化養豬的好時機。

養豬業目前每年為中國供應商品豬在7億頭的規模。儘管目前中國養豬格局已經從分散走向集中,500頭以上規模的養豬戶數量在迅速增長,但100頭以下規模且設施設備有待升級的養豬戶仍普遍存在,而這些中小養豬戶正是「豬周期」的最大受害者——收入波動相當大,難以保障。

中國養豬戶去年的獲利僅有2016年的一半,而到了今年2月,中國豬價已經跌至成本線上下。劉永好說:「正常情況下,每頭豬的年利潤應該接近200元(人民幣,約920元台幣),那麼當養殖規模低於200頭時,養豬戶的年利潤也不過4萬元(人民幣,18.4萬元台幣)。」

劉永好表示,只有通過規模化、規範化養豬才能有效防禦「豬周期」,因為規模化養殖帶來的環保、土地、食品安全等成本的降低都是散戶養豬沒法比的,適度集中化養殖是養豬行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有效路徑。

劉永好指出,散戶養豬的土地利用率極低,而規模化養豬的單豬用地僅為1/5,也能縮減成本。另外他認為,個體養豬戶無論是資金還是經驗都有限,很難對於豬市場有前瞻性判斷,基本只能「靠天吃飯」!而規模化豬場都有專門的研究人員評估預判豬價的走勢,通過各種手段對衝風險,「即便今年豬價低,但我們也能預測到何時會反彈。」(財經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網友看法===
網友指出,100頭以下規模且設施設備有待升級的養豬戶仍普遍存在,而這些中小養豬戶正是「豬周期」的最大受害者,臺灣養豬戶同樣面對這問題,反正出事賠錢豬農只會要政府補助善後,不會積極思考升級或轉型。

另1網友則說,中國毛豬1斤5元(約22元台幣)超便宜的,而台灣毛豬1斤還有66元,中國豬賣到台灣來吧;對此建議,網友直接回應說,你認為臺灣豬農及民代會同意嗎?再則你想信中國的檢疫?

網友認為,中國就是豬太多,已經供需嚴重失衡。

有網友諷刺說,要學學民主的台灣,只會漲,不會跌。


中國豬價去年開始走跌,養豬變成賺少賠多的虧錢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