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品很喜歡描述人工智能反抗人類的橋段,而很少有描述人工智能對人類產生決定性影響之前,人類是否能任由其發展的橋段,但今年一月新番的《beatless》倒是想到了這一部分。

為了接受度必須採用人類的外觀

機器人總歸有個“人”字,以至於人類的外觀是必要的,而在這方面,《beatless》倒是給了一個名詞“類比入侵”,指的是利用和人類相似的外觀來獲得人類的認同感,從而“入侵”人類的感情,hIE(這部動畫智能機器人的統稱)模特用自己漂亮的外表來獲得人類的認同,從而吸引人類購買服裝,警戒用hIE同樣因為是人形,才能讓人產生敬畏,畢竟一個奇怪的鐵疙瘩對自己說教什麼的是不可能被接受的,但也如作品裡所言,這種狡猾的方式會有明顯的副作用,被外表“騙”了的人在事後很容易認為自己被機器小瞧了,從而發怒,而在著名的恐怖谷理論裡,和人太過相似卻不是人的東西會產生極大的接受困難,所以基本可以認為,智能機械在未來就算普及,也會停留在一眼看上去就能發現是機器的地步(當然紳士們另有用途的就不算啦滑稽)。

hIE作為模特的類比入侵

人類是理智的,智能機械沒有被賦予權利的可能性

就像《beatless》這部動畫中的hIE代表計劃不能通過一樣,理智的人類不會賦予機械權利,雖然有著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樣的說法,而事實上更多的時候真理還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智能機械所能做到的只是綜合多數人的意願而已(或者像其他科幻作品那樣認為人類不被控制就會玩壞地球那樣),從而做出愚蠢的決定,而在《心理測量者》這部動畫裡,看似被賦予了控制人類權利的西比拉系統,卻很諷刺的是由人類中的奇葩組成的百腦匯,所以打從心裡不信任智能機械的人類,不會落到被機械反抗的地步,就像笑話那樣,至少還會留下一個可以切斷的電源。

hIE代表僅僅會聽從大多數人的想法

人類也是傲慢的,不可能接受異類

這部動畫目前五集的劇情(第六集是總集篇什麼的orz),還沒有智能機械反抗人類的前兆,相反的,由於以上兩種接受度上的原因,小部分人開始對人畜無害的hIE抱有敵意,還成立了一個什麼抗體網的中二玩意兒,通過破壞hIE來宣洩自己被類比入侵的不滿,聽說了那個hIE代表計劃之後,更是說出了“怎麼可能聽那種玩意兒擺佈”的話,以至於趕去阻撓原本就不可能通過的計劃,所以在智能機械成了氣候,不服人類管教之前,這個“成氣候”本身就是件很困難的事情,看到會下棋的某狗還好,但若是真的發展到能和人類正常對話和思考的地步,一定會受到各方面的阻撓,畢竟人是不可能接受非人的。

人類難以接受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