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生、工作、困境,有幾件事你早點知道會更好。只要把握住最基本的中心思想,不管路途崎嶇與否,你都能做出正確選擇,幾年後回過頭再看,也不會悔不當初。

海海人生,方向還沒定位?

展開行動,找到自己的課題

你是否曾自問:我真正想做的事是什麼?我的夢想是什麼?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想擁有怎樣的人生?

有些人很幸運,很早就解決這些課題,但多數人可能要不斷嘗試,才會逐漸明朗,也有人直到30、40歲,仍無法找到答案。

或許你會問:“找不到也沒關係,日子還不是照樣過?”當然,人生依舊繼續向前,只是這樣的人生就像少了GPS的船隻,在海中航行,卻不知自己身在何處、要往哪裡去。

至於為何找不到答案?《30歲,做對決定做對事》一書中指出,最大癥結點是,大家往往以為能從現有的“自我”裡“發現”,但這些課題當下可能尚未出現、或者並非以現在的模樣呈現,所以怎樣也摸索不出輪廓。換句話說,屬於自己的課題不在“自我”,而在“外我”,與其原地疑惑空問,不如透過實際創造課題,在過程中實驗。

因此,你真正需要的是付諸行動,讓行動後的結果,帶領你找到關於人生、工作、成就、夢想等等課題的線索。這些行動既可以是專業上縱向的深掘、橫向相關能力的培養,也可以是擴大生活圈、認識以往不曾接觸的人事物。累積了一定的行動力經驗後,漸漸地,你就能歸納出屬於自己必須追求的課題。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則這麼建議:“找到一件'喜歡的事'吧!”即使跟工作或生活不直接相關、即使不確定是不是真心喜歡,重點是“深度探索”。因為想要找到喜歡的事,絕對無法一蹴可幾,但只要能深入研究,就有機會成為自己的獨特觀點,因為你比別人更了解。

埋頭工作,卻覺得撞牆?

堅持小事用心,才能成就大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美國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異數》中提出的“1萬小時定律”,聽起來相當困難,但其實關鍵在於持之以恆。

“靠著累積小事才能抵達顛峰,此外別無他法。”美國職棒大聯盟單季最多安打紀錄保持者鈴木一朗曾如此說。10歲開始練球的他,從小立志成為職棒選手,此後便持續練習,10年後成為日本職棒首位單季200支安打的球員。可見縱使有天賦支撐,非凡成就一樣得靠積少成多才能達成。

累積小事的另一種詮釋,就是累積小成功。一開始難免有“撞牆期”,明明拼命努力,卻看不到成果。不過,就算不是大成長,也會出現小成長。一旦通過某個關卡,成長曲線就會急遽上升,在這之前一定要堅持。

陷入困境,再也沒信心?

再往前一步,生命轉往新境界


“穀倉燒毀了,我因此得見月光”用17世紀日本俳句詩人水田正秀的俳句來形容面對困境時應有的正面心態,最適合不過。在人生路上,碰到困境是必然,但那些遭遇有可能正指引你轉往新方向,如果能看穿難關的本質,就不會失去信心,而能從中萌生力量,多努力一下。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深信,人生由命運及因果法則交織而成,在每一個節點上,隨著想法、做法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所以他決定不管是何種考驗,都要心存感謝,坦然接受。

稻盛和夫剛踏進職場時,非常不順遂,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公司卻因連年赤字,拖欠工資,同期進公司的4人不到半年都已離開。但稻盛和夫還有5個弟妹需要經濟支援,所以他只能繼續留下來。

當人生看似慘澹無望時,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心投入眼前事物。稻盛和夫開始埋首於公司分配給他的研究工作,沒想到如此轉念之下,他反而能心無雜念的專注研究,當研究進展愈趨順利,命運也漸漸發生轉折,進入良性循環。

“想好事、做好事,命運就會往好的方面轉變。”稻盛和夫80載的人生經歷,再再證明了這個他深信不疑的因果法則。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cheers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