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零九個月的寶寶能認識2000個漢字,

唐詩宋詞可以背100多首,不是簡短的詩詞,

而是類似《赤壁懷古》和《水調歌頭》等高難度的詩詞。

引致無數父母的驚嘆和效仿。

但這是對的嗎?

想必看了這樣的孩子,很多家長不淡定了,又會開啟「人家小孩」的模式:看著自家孩子除了吃睡就是玩,真是恨鐵不成鋼呢。

那麼,這些會背很多古詩詞,會認很多漢字,甚至古文倒背如流的孩子,真的就是聰明好學,不同一般嗎?

其實未必。

問問自己:五歲前的朋友你還記得住嗎?5歲前做了什麼你還記得嗎?更何況3歲呢!兒童學家表示,3歲前給孩子背唐詩宋詞,不僅徒勞,而且對孩子還有害!2歲學英語、3歲做奧數……這類大行其道的早教,也正是利用了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的弱點,賺得盤滿缽滿!據統計,大多數那些「二歲能詠詩;三歲能賦棋……」類型的兒童,長大後都歸於平靜。

好的繪本,更適合低齡寶寶

3歲以內不建議背唐詩宋詞

整個3歲以前,都是孩子與母親依戀的關鍵時間段。孩子的核心人格就是在這樣的撫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母親愉悅,孩子快樂;母親緊張,孩子焦慮;母親抑鬱,孩子負疚。而所有這些早期情緒,都會累計、沉澱,最終融匯到孩子的人格底色中去。

3歲內孩子背誦唐詩宋詞,只屬於單純的模仿和強記強背,這類強迫性的記憶會讓孩子 大腦受損,早期壓迫孩子記憶,讓他們過度緊張,從身體到智力都會給孩子造成傷害。深層原因是,這種強迫性的學習會讓年幼的孩子調動全身力量去應對,如同原 始人在碰到別人攻擊的時候,心跳加速、血液流速也加快,這實際上是人體為了保存自己的生存進化而調動的應急反映,但是當小孩如果長期保持這種緊張狀態,就會導致腦部記憶的部位受到損害,還可能導致孩子的免疫力下降,引致各種疾病。

除此之外,幼兒教育專家小編提醒,過早的這種高強度的學習,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不僅達不到學習的效果,反而讓孩子對學習開始有害怕、牴觸的情緒,到了真正上學之後,很難扭轉孩子的厭倦情緒。

大一點的孩子,也要根據興趣來引導

掌握些孩子記憶機能的發展規律

當然,如果你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做恰當的智力啟蒙是可以的。下面是孩子腦部發育的一些關鍵知識點:

在國外,有國家將母親的產假定為1年或者3年。從兒童的發育特性來看,0-3歲的孩子,應以父母陪伴為主。

1-2歲的孩子,能夠相隔1-2個月再認事物。這時的記憶還是以無意記憶(不是孩子努力想要記住的事物)為主,記憶的內容是形象具體的(杯子、手絹、貓等),記憶的方式是機械性的(多次重複、經常看到的)。

這個時期的孩子語言能力剛剛發展,詞語記憶才開始萌芽。這個時候應該跟孩子說儘可能簡單、短小、直接的語言,把詞語和事物聯繫起來,更有利於孩子的理解和記憶。比如,這是貓、那是水杯等。顯然,唐詩宋詞完全不是這個年齡段孩子該記住的事。

2-3歲的孩子,可以記住大概相隔半年左右的事物,詞語記憶發展的更好,有意記憶(孩子想要記住,並通過努力記住的)表現出來。

這個時期,可以把興趣和記憶很好的結合起來。如果孩子喜歡動物,他就願意通過努力去記住很多和動物相關的事物;如果孩子喜歡車,他就會很樂意去記住很多車的信息。這就是我們通常看到的,一個2、3歲的小男孩,熟記很多車型和車牌的原因了。恐怕,沒有幾個2-3歲的孩子,就對古詩詞感興趣吧。

3-4歲的孩子,有意記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隨著多種遊戲活動和生活經歷的擴大,他們更容易記住一些好玩的、有趣的、親身經歷的事物了。這個時期,是孩子學習更多社交技能、生活技能的好機會。

比如通過有趣的活動,他們會知道如何與同齡人交往;通過好玩的遊戲,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等。古詩詞?跟有趣、好玩、親身經歷都沾不上邊,所以還是不適合。除非是一些童趣、有意思的古話歌謠。

4-5歲的孩子,可以按照成人對他們的要求,有目的地去記憶一些學習內容。他們還能夠定下目標,主動的去記住一些內容,並且已經會用一些方法來幫助記憶,比如複述。邏輯記憶能力開始萌芽。

這個時期,如果發現孩子對古詩詞有很濃厚的興趣,就可以順勢培養了。但不要太多、太長,短小的成語故事比較適合作為國學文化的入門。多次重複的故事內容和故事中的邏輯線索,有助於孩子記住他們喜歡的內容。

6-7歲的孩子,開始進入了學齡期。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記憶能力有了飛躍,他們開始學會一些以記憶為目的的專門操作方法,比如複述、聯想。還可以運用邏輯記憶的方式來幫助自己記憶。

這個時期,可以根據學校的學習安排,開始給孩子滲透更多一些的古詩詞、古文化了。但前提還是不強迫,最好能以興趣為引導。

讓孩子學詩之前,先問問自己為什麼

先搞清楚自己,再引導孩子

現在很多家長,讓孩子學這學那,多為這兩個初衷:

彌補自身的遺憾:家長自己沒有太多的文化底蘊,甚至是沒有太高的文化水平,所以不能讓孩子重複自己的老路,必須要多學、多背。

攀比心態:別人家孩子會的,我家孩子就得會,只能比別的孩子會的多,不能比別的孩子會的少。這才能證明我成功的教養。

如果是這些盲目的、攀比的、功利的心態讓孩子去背古詩詞,去學國學,完全沒有意義。但如果家長秉持孩子能夠被中國文化浸泡和影響,或者能夠感受中國文化的美和博大精深,甚至家長自己對此就很有興趣去接觸和學習,願意和孩子分享這些美好和喜悅,這些初衷就是正向良好的。

所以,在開啟孩子背古詩、學國學之前,先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