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前北京分社長潘文(John Pomfret),1月5日在華郵發表一篇專文,名為「中國真能武統台灣嗎」(Can China really take over Taiwan?),內容指出,中國不斷透過武力、言語恫嚇台灣、嗆聲武統,過去多數美國專家認為,隨著中國在經濟、軍事進展,台灣將難以維持「獨立民主現狀」(de facto independent democracy)。然而潘文表示,近年開始有美國學者和官員,「逆勢」提出精闢觀點,並不看好「中國統一台灣論調」,也不認為中國影響力會一直上升。

潘文舉美國夏威夷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研究員羅伊(Denny Roy),以及與塔夫茲(Tufts University)大學政治系教授別克禮(Michael Beckley)的研究論述指出,中國瞄準台灣佈署飛彈,監禁台灣維權人士,概皆激起台灣人反統一情緒。以去年的民調為例,高達75%的台灣人認同台灣、中國「一邊一國」主張;只有14%民眾認為中台「同屬一中」。

這2位美國學者指出,台灣政治上已無統一市場,若是中國強力採取用經濟威脅手段,中國本身也同樣受害,兩敗俱傷。僅管,中國佔台灣出口貿易的4成;台灣的國內生產總值2成來自於跟中國貿易,卻並不表示,中國可直接將之轉化為控制台灣的「硬實力」(hard power)。

潘文引述學者羅伊和別克禮的觀點指出,如果中國最終對台發動戰爭,其結果將會失敗機率非常高(The risks of failure are extraordinarily high)。羅伊就提到,中國將損害自身經濟,及其在亞洲的地位,引發亞洲國家對於中國欺壓鄰國的疑慮;就算戰勝,也將失去區域的和平,情況就像美國當年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所面臨到的反抗峰火,頻頻爆發問題。不過,一些人士認為,台灣人不會為自己的前途而戰,就像年輕世代的「草莓族」一般,中看不中用。這類看法似乎有意忽略,2014年318太陽花學運係由年輕世代發動,他們具備高度「政治運動」能量。

別克禮分析中國若發動戰爭,可能採用的各種策略,首先就「島嶼封鎖」手段而言,他指出過去200年來,沒有1個國家因為遭封鎖而被迫放棄主權;解放軍若是用「戰略轟炸」(strategic bombing),過往14次戰爭中,沒有一次對戰爭結果發揮決定性作用。

如果採取「入侵手段」,別克禮同樣對於中共能否贏得戰爭,持悲觀看法。他說,解放軍第一天最多能派出26,000人,接著每日約派15,000人;不過前提是,部隊要能在橫跨台灣海峽,長達8小時的旅程中倖存下來。他說,台灣擁有先進的預警系統,沿岸有砲兵、水雷及反艦導彈。台灣也能快速佈署15萬兵力,而且台灣只有10%海岸線適合兩棲登陸。別克禮還引述美國軍方的研究預測報告指出,美國要是出兵相救的話,只要出動8艘潛艇,就能擊潰解放軍40%的海上兩棲部隊。

專文也指出,中國軍力現代化的確持續進展,其中約1/3軍事預算用於準備對台動武,因此上述2位學者建議,美台雙方應持續合作來確保台灣安全。台灣當局,已打算提高國防預算,預計每年增加2-3%;不過,基於中台軍力嚴重失衡,美方認為台灣防衛預算增加幅度,仍遠不及實際需求。
2017年12月,美國推出的「國家安全戰略」(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內容明確指出,美國將與台灣維持「強大合作」關係。美國陸戰隊也將很快進駐「美國在台協會」(AIT),擔任守衛工作,目的為了讓美國駐台機構,就像典型的大使館。此外,美台之間仍有許多事務可以合作,因此正如學者羅伊(Roy)所言,台海局勢仍然懸而未決(譯註:即中共能否奪台,還在未定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