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新舊勢力對決

作為倫敦新舊勢力的代表,阿仙奴與車路士的比賽一直是英超最具魅力的比賽之一,兩隊在上季四次交鋒對雙方而言都是極具戰術價值的重要戰役。干地的球隊在聯賽首回合兵敗酋長球場後變陣343,意式車路士不但藉此完成脱胎換骨,還以出色的表現讓三中堅戰法風靡英倫,半數以上的英超球隊跟隨車路士紛紛將三中堅陣型列為戰術藍本;聯賽次回合較量堪稱車路士奪冠之途上的最後關鍵,比爾連的受傷成為了壓垮阿仙奴的最後稻草,夏薩特長途奔襲高基爆旋陀螺的畫面被定格為車路士奪冠路上的經典瞬間,後知後覺的雲加在慘敗後使用了三中堅變法的末班車,英超的爭四懸念因為教授的變通而得以保留到最後一週。在史丹福橋遭遇慘敗的阿仙奴很快就依靠新陣的威力加持完成復仇,足總杯的失利令干地看到了其麾下單薄陣容的隱憂,意大利人因引援問題與高層之間產生的暗戰一直是影響車路士今季的走勢的一條暗線;期間,社區盾的失利進一步坐實了干地不擅長打盃賽的言論,也為車路士在季初期經歷的動盪埋下了伏筆。作為硬幣的另一面,足總杯決賽的勝利卻讓阿仙奴再次陷入了最已陣的固步自封之中,儘管雲加在歐霸盃打之後排出了A、B隊並在近期將陣型調整回到4231架構內,但阿仙奴依然在聖誕-新年期間墮入不勝怪圈。儘管此役是雙方近一年來的第五次對決,但帶給觀眾的視覺體驗卻是嶄新的。這是車路士第一次以3511陣型面對阿仙奴,奧斯爾在連續兩次缺席紅藍大戰後終於以正選身份面對車路士。不同與其他強強對戰時總有球隊主動放棄控球的情況,車路士與阿仙奴都不是擅長通過反擊取得入球的球隊,他們的比賽呈現出的是一種主動爭取控球情況下的對攻格局。

阿仙奴主動打地面戰,令車路士受壓

上季車路士和阿仙奴是列強中不太注重高位緊逼戰術的球隊,他們使用三中堅陣型的初衷都是為了提升後場的防守密度並解放前場攻擊球員,作為隊內核心的夏薩特和奧斯爾都不是能夠持續向對手施壓的球員,執意驅動高壓反搶很可能因為單點的陷落而造成體系坍塌。在大衛雷斯遭遇雪藏、加利卡希爾和基斯甸臣拍檔中堅的情況下,干地的球隊短期內依然不會嘗試高位逼搶,比賽的變奏之匙其實是掌握在雲加手中。在季前的社區盾比賽中,雲加在山齊士和奧斯爾缺陣、中場滲透能力下降的情況下,安排伊禾比、韋碧克和拿卡錫迪組成快速鋒線不遺餘力地向對手的施壓。拿卡錫迪對位干擾車路士拖後中堅大衛雷斯的後場出球,伊禾比和韋碧克則如兩位切入肋部的棋子一樣將車路士的中場與翼衞同時釘在了後場,阿仙奴僅靠三名機動性很強的鋒線球員就控制了車路士的五名後衞,這讓非常依賴於翼衞拉邊的車路士十分別扭。雲加將這種成功的經驗複製到了雙方今季首回合的較量中,儘管未能像社區盾交鋒時一樣取得完勝,但從史丹福橋帶走一分已經足以讓阿仙奴上下滿意。令人稍感意外的是,雲加此役沒有沿用這一戰法而是讓輕傷在身的奧斯爾披掛上陣,他或許是不想看到過分強調壓迫和反搶帶來球權的大量易手,比賽次回合數增多意味着殘缺不全的防線會承受更大的壓力。奧斯爾的控球可以帶動球隊陣線前移,將戰火始終燃燒在對手半場,通過以攻代守來減輕防線的壓力,考慮到車路士今季尚未通過反擊取得入球,主動壓上進攻的風險並沒有這麼大。

得益於韋舒亞對簡迪的牽制,及莫拉達和夏薩特對薩卡的疏於管控,奧斯爾在回撤接球組織進攻時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麻煩。負責盯防奧斯爾的巴卡約高在之前對馬德里體育會和曼聯時均出任左防守中場,干地此役將其調到右路的初衷是遏制槍手強勢的左路,不過,速率和節奏偏慢的巴卡約高顯然不是執行盯人防守的理想人選。前壓時無法貼身控制持球人,後退至低位時經常看球不看人,巴卡約科並不會經常丟失自己的防守位置,但他在責任區內卻無法給予對手足夠的壓力。無論是單防持球人還是封鎖傳球路線都不是他的強項,其所在的右肋部區域很快就在阿仙奴的圍攻下淪為一片焦土。阿仙奴在比賽前半段使用了一些和曼城相似的陣地戰解局方式,即在依靠翼衞打開闊度之後,避免橫線上的重疊站位,儘可能地保證縱向空間上的層次,多爭取在對手中場和後衞線之間的縫隙內完成進攻銜接。在奧斯爾狀態出色的前提下,圍繞其不斷構建流動性三角站位很容易實現這一切,山齊士在更加靠近禁區的地方接球有利於他的特點發揮。在左路人員相對擁擠的情況下,中鋒拿卡錫迪在來到前場30米後更多地選擇在弱側活動,扮演無球接應者實施反越位進攻。拿卡錫迪取代擔任中鋒提升了槍手前場的靈活性,主隊可以根據對手的防守部署隨意組合、調整位置,不用拘泥於傳統的中鋒打法,法國人擅長背身做球參與地面配合以及有球和無球能力均衡的特點就能充分地發揮出來。在韋舒亞打破僵局之前,阿仙奴最好的入球機會都是來自於奧斯爾與拿卡錫迪的組合(22’和52’),前者橫向移動吸引車路士三防守中場的注意力,後者突然啟動擺脱後衞的糾纏。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