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貓叼著小貓的後頸,小貓就老老實實不動了,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的本能行為。不僅僅是貓,老虎、豹子都是這樣。

因為在野外,遇到危險的時候,母貓都是用這種方式來轉移小貓的,但是我們都知道,貓媽媽可不止一個孩子,所以,必須要快速、多次的轉移,把所有的寶寶都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整個過程才能算是結束。

因此,在轉移的過程中,動物體內的基因決定了小貓後頸的地方神經比較少,被叼住了也不會感到疼,而且一旦有這個動作,它就會認為現在所處的環境危險,貓媽媽要帶它去安全的地方。所以它會放棄抵抗,並且老老實實,等待過程結束。

所以現在抱小貓的時候,一般都是喜歡用拎著貓的後頸,然後再抱著 ,它也不會反抗。

那麼除了,這個後頸之外,貓咪還有什麼別的弱點呢?

01

貓薄荷

對於大多數貓咪來說,貓薄荷就是一個完全無法抵抗的萬能錦囊。

貓薄荷是一種會引起幻覺的植物,貓食用後有些會引起暫時性(5-15分鐘)的行為變化,例如會打噴嚏、咀嚼、摩擦、翻滾等。

有些貓吃了貓薄荷之後會追逐幻想中的老鼠、有些則呆坐著空茫地瞪著眼,這些行為並不會造成任何危害,貓薄荷也不會上癮。

一般偶爾用來逗貓,再合適不過了。

02

貓咪的好奇心

對大多數貓來說,好奇心確實是它們最大的弱點了。貓咪天生就是掠食者,在他們眼中各種移動的東西都是潛在的獵物,所以本能驅使它們看見陌生的東西都要上前試一試。

我們平時用的逗貓棒等玩具,都是以它的好奇心為出發點。有時候想帶貓去洗澡,也可以用騙的方式,誘使它感興趣,然後騙到衛生間再關上門。。。

很多人都發現了這個秘密, 只要用一個活頁夾夾住貓脖子後面的皮, 貓咪就像被點了穴一樣不能動了! 夾子一拿掉, 貓咪馬上像被解了穴一樣活蹦亂跳了.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有些人猜測貓脖子後面的肉是死的, 怎樣捏都不疼, 所以老貓都是叼小貓這個位置;有些人猜測貓脖子後面是”神經通道”, 一捏就阻斷了, 所以貓咪會像被點穴一樣.

也有的人懷疑是因為貓疼了,才會一動不動,但其實貓咪這種行為並不是由害怕或者疼痛引起的. 貓咪的瞳孔並沒有放大, 心跳速度也沒有加快, 呼吸速度也正常。所以貓也不是因為疼。

一群日本的神經生物家研究了”動物在被母親叼起”時一系列生理反應後發現,相似的”鎮靜效果”不僅在小鼠中存在,在人類嬰兒中同樣存在。“鎮靜效果”中最典型且在人類和小鼠間相似的三個生理反應是:停止哭泣(cessation of crying),順從(passivity)以及心跳減速(decreased heart rate)。不僅解釋了”一個夾子凍住一隻貓”的問題,還回答了與我們人類更為相關的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嬰兒哭泣時抱起晃動可以讓嬰兒安靜下來”。

並不是”貓咪脖子後面肉是死的”,相反,是脖子後方的感受神經使得小貓獲得”我被叼起來了”的信號;而隨後出現的與”被點穴”類似的生理反應並不是因為”神經通道被阻斷”,而是因為來自大腦的信號引導他們出現方便”麻麻轉移自己”的生理現象。

不過像這位一樣,是不是有點虐貓的感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