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州10日)新山一名15歲的初三女孩從19樓墜下,落在三樓陽台上,當場死亡。警方認定為自殺。事發前,家人發現女孩又在玩手機,提出反對意見,雙方發生爭執,隨後女孩跳樓身亡。

11月2日一名13歲女孩很晚還在玩手機。母親一怒之下,將手機給摔了。女孩帶著20多塊錢離家出走,時至今日,仍無音訊。

9月1日一名16歲的中學生,被沒收手機後和母親發生爭吵,隨後女孩離家出走,跳入附近4米深的河水中,心生悔意,呼喊求救,被及時趕來的消防員救出,僥幸脫險。

如果時針再往前撥一點,我們就會發現,手機引發的連鎖悲劇,不勝枚舉。

今年5月,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一名初二的男生因成績不理想,被父親沒收了手機。索要無果後,孩子跳樓自殺。兩天後,無法忍受喪子之痛的母親,也跳樓自殺。

去年9月,一位初二少年因玩手機被父親批評,一怒之下喝了家中的老鼠藥藥,在醫院搶救一周仍昏迷不醒。這個農民之家,本就因女主人身患腦瘤一貧如洗,兒子的服毒讓這個因病返貧的家,更雪上加霜。

……

一條條觸目驚心的新聞中,作為始作俑者的手機,都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被置放於標題之上,被書寫者和受害者當作替罪羊和假想敵——

是手機,將花季凋零的孩子和絕望悲痛的父母陰陽兩隔!是手機,將逃學厭學的情緒和恐慌不安的氣息四處蔓延!是手機毀了我們的這一代和下一代!

人性的弱點之一,是擅於為自己的無能尋找借口,然後自欺欺人地說:「不怨我!」

親子的障礙之一,是為人父母者慣於站在想當然的立場上指責,然後理直氣壯地說:「為你好!」

教育的誤區之一,是很多人總想著去教育別人,恰恰忘記了自我教育。

看著這些血淋淋、悲戚戚的手機奪命案,我只想說:無辜的手機正在成為這個時代教育無能和溝通無力的替罪羊。

關於殺死孩子的罪名,手機不背這個鍋!

殺死孩子的不是手機

是孤獨

首先,手機奪命案中,殺死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孤獨。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電子產品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那些靠電量和程序而活的智能產品。

作為成年人,我們自己在關機一天就心神不寧的狀態下,如何要求讓我們的孩子做到對好玩有趣的電子產品熟視無睹?!

時代的發展,只會產生出更多更高端更好玩的東西。這是誰都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只能接受,並趨利避害地讓其為我們服務。

為人父母,我們需要認清並接受的一個真相是:在鋼筋水泥和人工智慧中長大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要孤獨得多。

他們不缺吃穿,但他們缺少玩伴和陪伴。他們的童年過早地凋零在「減負負更重的教育、望子子非龍的焦慮」中。

他們很少有機會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光著腳丫子在清澈見底的小河和炊煙升騰的小巷瘋玩,也很少有機會在父母無聲無爭的散養中一路犯錯一路被寬容地獲得不緊不慢的成長。

浮躁的社會、功利的教育和焦灼的父母,讓他們不少人在價值觀的四分五裂和家長老師的輪番指責中,備受煎熬,無人訴說。

他們(悲劇證明,尤其是那些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寧願對著手機屏尋找安慰,也不願和大人多說一句話。

是的,很多時候,不是手機奪走了我們的孩子,是我們拱手把孩子讓了手機。

以我家為例,但凡我發現孩子學習滑坡、煩躁頑劣的階段,都是我陪伴缺失、焦灼不堪的時刻。

前段時間,我兒子特別喜歡玩手機,還時常一個人躲在房間裡和手機上的語音助手對話:他不管問什麼問題,語音助手都會在第一時間給他答復。這讓他很滿足,也很上癮。

有一天,我強行把手機從他手中奪過來,斥責他玩手機傷眼睛。他哭著反駁:「媽媽,手機比你強多了,你只知道寫稿子,我和你說話你都不理我。我和手機說什麼,它都回答我。」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我的孩子多孤獨,而我又多麼不稱職。

我向他道歉,減輕工作的分量,抽出時間陪他玩耍,看他在努力與平和中慢慢成長。

這時候,我才明白,在父母有效而高質的陪伴中成長的孩子,根本不會總想玩手機。他會沉浸在暢汗淋漓的遊玩和好奇強烈的探索中,獲得飽滿而有力的自信,取得微末而顯著的進步。

殺死孩子的,不是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