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年齡」與「心靈年齡」

再更深一層,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常常有心靈年齡不成熟的狀況出現。通常社會年齡很成熟,也就是表演給別人看的那一部分,他就像是一個社會上成功的人。他的自我,很顯然表現得很好,而事實上內心有極大的空虛,這就是心靈年齡不夠成熟。在這種情況下,最明顯的就是,對別人的意見不夠尊重,不太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小孩子就常有這樣的情況,所以常看他們彼此吵成一團,這就是心靈年齡不成熟。

仔細想一想,我們是不是也常有這樣的狀況產生呢?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對異教徒,那是更糟糕。許多人的宗教信仰,只信仰儀式,而沒有追求真理,這時就會對別人的宗教有所排斥,認為自己拜的觀世音菩薩才對,別人拜媽祖或聖母瑪利亞都不好。這樣的想法,真是幼稚!

我們再進一步討論,是否心靈年齡成熟的人,社會年齡也就馬上跟著成長了?那倒不盡然,在此,我願舉一公案為例,周利槃陀伽尊者,他是世尊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愚笨第一,笨得連「掃地」兩個字都記不清楚,教他「掃」就忘了「地」,教他「地」又忘了「掃」,雖然如此,掃了三個月的地,他也證阿羅漢了。許多人會問,是不是他證阿羅漢以後,心靈年齡達到滿分,社會年齡就跟著成熟了呢?那絕不是,我們只能說在他心靈年齡成熟之後,必定能加速社會年齡的成熟,並不是表示他證阿羅漢以後就馬上會游泳、會開車,也就是說一個大徹大悟、心靈成熟的人,並非就是樣樣精通的十項全能,這一點希望大家明白。

既然心靈年齡這麼重要,究竟有沒有人是先知先覺,天生心靈年齡就很成熟的呢?有!例如惠能大師,他能因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乃是因為他的心靈保持高度的警覺,他與常人一樣工作,上山打柴下山來賣,所以開悟並非某一特定族群的專利,我們只能說心靈年齡達六十分以上的人,比較容易開悟。所以關鍵在於如何提高自己的心靈年齡?

我們常說有善根、有佛緣的人,就是指著心靈年齡比一般人成熟。這可從日常生活處世方面觀察出來。心靈年齡較成熟的人,通常比較純,比較忠厚,也較會考慮到人性方面的問題。然而社會年齡成熟的人,比較會考慮得失,為了要得,為了怕失,他會有種種的保護與攻擊的態度。

講了這麼多,無非是要大家提高警覺,唯有心靈年齡真正成熟的人,才能深入經藏。要是心靈年齡無法提升,那麼讀的經文再多都無用。記得!讀經是為了要提升心靈,心靈要不提升,讀那麼多經書,也只是業力,也只是徒增識性發達、頭腦負擔而已,一點意義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