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內在的探詢與超越

修養 ≠ 修行

中國深受儒家思想的指導,古往今來在歷史上的儒者將相,其內心都有修身丶齊家丶治國丶平天下的「修養」;然而,個人內心的「修養」與「修行」很像,但是到了某種程度,兩者就不同了。

初學佛者應該奉行宋朝禪宗大師 神秀的那句話:「時時勤拂拭」,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若心散逸了,要能捕捉得到,專注於自己的念頭上。但由於凡人缺乏「修行」的訓練,凡事只落於「修養」的評斷,甚至用「修養」的標準來評斷「修行」的高低,要能看出修行人的境界與成果,還非得有一雙慧眼不可,可惜一般人沒有修行的基礎,哪來的慧眼呢?

簡單來說,初學佛者「時時勤拂拭」的訓練,把自身的身心保護好,隨時把沾染上去的灰塵擦掉;然而,修養到某一個程度後,就要進入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境界「本來無一物」的指導了。中國人對於瘋瘋癲癲的人多半抱著敬畏三分丶敬而遠之的態度,然而在修行的國度--印度,敢裝瘋賣傻丶勇於堅持理念的人,不管一般人看不看得出這個人是否有成就者,只要是行為有點怪異丶出脫,就容易奉為聖人。

「修行」談的都是對自身內在的探詢與超越,並非在意外在的道德與修養評斷。尤其走到了靈性修為的領域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修行人,儘管看他們動作粗魯,言談舉止不甚滿意,但最好還是保留三分,不要破口而出,不要套上自以為是的修養標準亂作批評,更不要把修行者當作是釋迦牟尼佛丶上帝般的完美,容不下一絲缺點。釋迦牟尼佛是修行滿分,修養也滿分的,但畢竟修行者都還是凡夫,仍在修行丶還沒達到這個地步,外人拿著修養的眼光來看修行人,當然怎麼看都不及格。

編錄至《智慧搞定一切》一書:第一章:這就是佛法,直接在心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