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的結構


華嚴經是佛陀成道時,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時所呈顯的那個境界,這個境界後人把它記錄下來,就成為華嚴經,華嚴經裏講到佛陀成道的這個剎那間所呈顯出來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在如來出現品裏談到這個狀況,我們知道華嚴經一共有三個循環。


第一個循環:

從第一品開始,一直到〈如來出現品〉的成佛境界,一共是三十七品,這裏面對修行的次地、步驟、位階,交代的很清楚,是一個很完整的理論。

第二個循環:

第三十八品的〈離世間品〉。前面是講行布,這個地方則是講整個圓融,不講次第了。其中,普慧菩薩問了二百個問題,普賢菩薩每個問題都做十個答案,所以號稱「普慧雲星二百問」。普賢菩薩的回答則瓶瀉千酬。

第三個循環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入法界品〉,它是以善財童子生命成長的軌跡為例,說明我們應當如何修學。善財五十三參,告訴我們這個世間的一切,都是學習的對象,世間的每一切人、事、物都可以讓我們直接從現在的地方到達止於至善的目。這是華嚴經最大特色,這個就是不共別圓的一乘佛。


華嚴經要這樣反覆的一再講三遍,因為它確實太廣了。第一循還的基本理論部分就需要三十七品。第二循環的第三十八品<離世間品>,離講圓融而不講理論還是用了二千個法門來說明。第三個循環就用實例來告訴我們,人人都可成就。



華嚴經的修行-------十信心


華嚴一開始談到真正要修行時,賢首品談就告訴我們「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的「」要具足十個條件,亦即「十信位」。
這十個信心又分有兩類,第一類有五個。


我們一般人都是把心安住在色身上面,能不能夠把世間的心轉為法身的心,這個叫做念心,念心也是一種信心。其次,生命本身有一個持續成長,永不停止的本能,這就是「精進心」,也就是「信心」。「信心」、「精進心」、「念心」,都是先從生命的本質來看。第四個「安定心」,第五個「慧心」。信、進、念、定、慧這五個心,是我們生命品質應該具備的。


後面的五個心,則是熏習而來的,必須去學的 :

第一個「不退心」,修行不能退心。
第二個「迴向心」,是一種心量的訓練,是無遠弗屆的擴大,讓我們的生命跟整個法界相交融。
第三個「護法心」,修行要護法,護法就要弘法,那弘法就是要推動。
第四個「戒心」,戒心是堅固心,我們自己要擁有持戒,戒是一種規範。適當的應該有,不適當的應該要放下,把自己做一點規範。
第五個「願心」,願是實踐的意思,有願無行不成!願要行,所以叫行願,我們這叫普賢行願品,願要去做,做得到做不到,你不要在意,就是一定要做就對了。


這十個信心讓我們了解所謂的信心,不是一般人所講的我相信了、我知道了、我肯定了、我同意了。這個十個信心包括了我們的行為,我們的整個生命要完全的投入,我們在佛法的領域裏,想要獲得它真正的利益,要從這個地方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