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前行(一)

壹、 邁向佛陀的境界

五、進入最後成就階段的準備——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一個人色身所需要的必須要正常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常常跟各位講的,七菩提分、八正道。所有的大乘經典講到佛陀的境界、行者成就的境界,裡頭一定有七寶池、八功德水。那意思是告訴我們,心要浸泡在七菩提分裡面,像七寶池一樣;行要行在八正道上,像飲用八功德水一樣。這是佛陀在這個時候他最大的轉變。轉變以後一定有一個實習的階段,他自己要如何將「心」浸泡在七寶池裡面。七菩提分裡面是什麼?他怎麼樣把「心」安置在那裡面,置心一處。禪修講的置心一處相當廣,每個人每一階段只能置心一處。這個時候,他置心一處在七菩提分裡面。我們初學禪,沒有辦法做到,也不要想那麼多,只要置心在鼻息當中就好了,然後行在八正道上面。所以我們初學一定要安住道場,把性命交與龍天,色身交與常住。你現在無法行在八正道上,因為你還沒有成就,還沒有那種功夫。你就交給常住、交給龍天,這在層次上是不同的。


釋迦牟尼佛這樣的實習以後,他發現這樣就對了,他開始進入第七個階段的修行,所以他肯定到菩提樹下絕對可以成就。這個七菩提分、八正道,也就是我們第三個階段要講的「法界三觀」。我們已經花了兩次的時間,講前行十法,講了一百個小時,後面的就是它境界的兌現。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這裡面三止三觀交替出現的時候,那就是海印三昧。佛傳講得很簡單,他坐在菩提樹下一再地深入,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定」。然後就在第七天上午,天將黎明的時候,那是天空最黑暗的時候;突然間,所有的星星統統出現了,天上變的特別的黑暗,很快的星星就消退了,消退到只剩下寥寥的幾顆;那時東方已白,那最後一顆的星星在天邊一閃一閃的,觸動了他那微弱的目光,他就這樣成佛了。你根本沒有辦法去了解他內心的澎湃,激盪、那種震憾,你根本體會不到,知道嗎!這個很難很難,甚至於你根本沒有辦法體會。


我跟各位舉一個例子:有一個人,他說在珠子裡頭有無量寶藏,一直要打開它卻打不開。有一天他在搬東西,一面想著要怎麼樣把珠子打開,因他打開後就有無量的寶藏,而他現在打不開,他又是無量的窮困,所以他需要去工作,而且是很粗重的工作──搬大石頭。就在搬大石頭的時候,他也在想著,這個珠子要能打開不知道多好!就這樣一面搬石頭,一面想著要把珠子打開的時候,不小心珠子掉下來,他在慌張中腳去踩到珠子。就在這個時候,大石頭掉下來把他的腳給打爛了,但是,珠子也打破了!


你能不能体會那種境界,腳被砸爛了,但是寶藏又出現了。請問你是要哭呢?還是要笑?你知不知道那種心理狀況是什麼樣子?腳砸爛了,是不是極端的悲哀,但是無量的寶藏又現前,那是他日夜夢寐以求的;那種震撼你大慨沒有經驗。


釋迦牟尼佛投其畢生精力,要去追求那個境界,你能不能想像的到。今天,假設我們坐下來連續七天不動,癢也不抓,廁所也不能上,肚子餓也不能吃,開悟以後才可以動;到了精疲力盡,已經奄奄一息時,而內心裡頭還不是那麼頹廢,他的境界逐漸逐漸地逼近了,內心裡頭的那個影像重複地出現──真空絕相止、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止、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止、周遍含容觀,那些境界深淺程度不同,很有次第,交互地一再出現。到了某一個階段,剛好星光觸動他那微弱的目光時,所有的境界全部現前。靜止!你知道嗎?那一個境界的出現,我把它叫做心靈工程的滿分狀態。生命改造到這個地方才算完成,這才叫止於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