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Fernández-Pajarín G,et al.Acta Neurochir (Wien).2017 Jun 24. doi: 10.1007/s00701-017-3252-7. [Epub ahead of print]

1990年以來,腦深部電刺激(DBS)在臨床上治療許多神經系統疾病的療效越來越顯著。DBS手術併發症大多與手術本身或電刺激相關,但部分患者出現由植入材料帶來的併發症。近期,西班牙聖地亞哥大學附屬醫院神經科的Gustavo Fernández-Pajarín等研究DBS術後發生的與材料相關的遲發性併發症,結果發表在2017年6月的《Acta Neurochir (Wien)》在線。

該研究納入自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間249例行DBS手術的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249例患者涉及植入裝置321個;主要研究內容是術後1月以上的有關併發症。

249例患者中,最常見的疾病為帕金森病229例;其次包括特發性震顫7例,特發性全身性肌張力障礙4例,肌陣攣性肌張力障礙3例和症狀性震顫3例。在DBS術後24月中,最常見的遲發性併發症是感染,占12.5%;而脈衝發生器(IPG)電極植入處是感染好發部位。此外,導線引起的頭皮損傷處也是感染的好發部位(9.3%)(圖1),原因為導線損壞或使用過久造成頭皮破損而外露,發生率明顯高於既往報導。其它與DBS材料相關的併發症,包括twiddler征即IPG繞軸線旋轉、IPG移位、電極損壞或接觸電極移位導致的併發症,以及電極周圍水腫和囊腫形成(圖2-3)。在DBS植入後,MRI-T2成像可見電極周圍高密度影,大多無臨床症狀,發生率為6.3%。電極周圍腦實質內出現囊腫,可能是腦水腫發展而來。該組有囊腫形成的2例患者,拔除DBS裝置後,沒有感染的跡象,血液檢查也正常。腦內囊腫液的生化分析符合正常腦脊液的特徵。該2例患者均沒有接受類固醇治療,12個月後MRI掃描顯示囊性病變逐步減少(圖4)。

圖1. 感染位置。左圖為脈衝發生器植入部位,右圖為導線外露處。

圖2. twiddler征以及頸部導線斷裂。

圖3. 左側MRI成像示電極周圍水腫。上圖.左右分別為FLAIR序列的軸位與冠狀位。下圖為3個月後的相同部位。

圖4. MRI成像顯示,左側腦實質內囊腫以及右側電極周圍水腫。上圖.左右分別為MRI-T1的軸位與冠狀位。下圖.相同部位的FLAIR圖像。

最後作者指出,對DBS手術併發症的了解有助於採取治療措施。移除部分DBS裝置是處理感染的必要手段。與DBS材料相關的併發症如導線周圍水腫、囊腫形成的預後較好,在DBS植入後可以存在很長一段時間,給予隨訪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