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地初來英超使用了4141陣型(雖然在季前熱身賽有演練過三中堅的陣型),並沿用了摩連奴時期伊雲奴域-加利卡希爾-泰利-艾斯派古達的後場組合。速度太慢,風格單一,防守思維過於保守,成為干地初來英超無法邁過的鴻溝。即便簽下大衛雷斯之後,依然無法改變後衞整體實力不足、被迫使用低位防守的現實。加利卡希爾在一週之內三場比賽連送續禮三球,正是這支球隊後場陣容最突出的矛盾點。加利卡希爾不能頂防的弱點從2012年加盟球隊開始就非常突出,對方球員在他身前接球,加利卡希爾需要身邊的隊友斜向頂防。而加利卡希爾自己也缺乏足夠的橫向與縱向補位能力,這導致球隊必須把戰術重心向他偏移。球隊在橫向缺乏人手,也缺乏中後場輪轉,只能依賴簡迪的回撤拉長後衞線。這導致翼鋒必須衝刺到很深的位置進行盯人防守,0-3阿仙奴第二個入球,夏薩特回追不及導致失球,徹底激化了體系的矛盾,促進了干地的改革。

干地的過人之處,在於快速融合當下陣容不同球員的特質,充分利用夏薩特和大衛雷斯的個人能力撐起陣型。後場變陣三後衞,目的在於保護加利卡希爾,並增添層次、多區域輪轉,從而起到解放夏薩特,使之無需拉邊回撤衝刺防守,並時刻處於最佳的反擊接球位置,最大化個人能力。強壯的體魄,爆炸的田徑素質,還具有非凡的柔韌性、協調與平衡能力,雙膝有力、侵略性高、覆蓋面積大,具有傑出的身體控制能力和動作張力——這樣的大衛雷斯也是干地變陣三後衞的基礎。干地的三中堅體系在很大程度上繫於大衛雷斯一人。與常見的三中堅體系不同,車路士這套3-4-3是大衛雷斯一人上搶,兩人拖後,而不是常見的兩人上搶、清道夫補位的佈置。但是除了上搶之外,大衛雷斯在上搶阻滯對方第一波防守之後,同樣承擔了盯人任務,指揮防線的整體橫移與回撤等任務。大衛雷斯的前頂,成為了阻滯對手封鎖肋部的關鍵,尤其是在左半場區,這一能力沒有其他人能代替(對應的右路,艾斯派古達是具有一定上搶能力)。在球隊防守時,大衛雷斯搶下第一點,往往是球隊反擊的源頭。

這樣的體系並非沒有問題,而且事實上也在聯賽中多次體現。一人上搶的設定導致大衛雷斯消耗過大,而其他隊友並不能提供必要的補充。上季下半季熱刺射入車路士的兩個入球非常凸顯這一點。當對手從車路士左側切入的時候,加利卡希爾並不能及時地壓上侵略空間,這使得馬迪拉邊補防是必然事件,也導致了簡迪的橫移。而當對手經過倒腳傳遞到車路士禁區左側肋部的時候,對手相當於用兩個人吸引了馬高斯阿朗素、加利卡希爾、馬迪和簡迪四個人。與此同時,哈利簡尼向左路的橫移,帶走了大衛雷斯、並導致球隊防線整體的橫移,這才形成了丹尼-路斯對位摩西斯、艾里對位艾斯派古達的一對一錯位現象。

球隊上季看似穩妥的左路——因為入球往往是從左路轉移到右路,在右路打入的——很大程度是在馬迪大幅拉邊與回撤,簡迪大量橫向補位,繼而犧牲進攻人數而換來的。這使得球隊很難再容契一個防守上存在侷限性,進攻更有幫助的中場(如:法比加斯)。 如今馬迪離開,巴卡約高強壯有餘,但是在站位、進攻出球上能否代替馬迪,是存在一個很大的問號的。而且大衛雷斯在回撤至三後衞鏈條之後,作為拖後的一員,其實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大衛雷斯的盲側也多次被利用。一方面干地的佈置可謂無大衛雷斯則無體系;另一方面,大衛雷斯不僅負擔過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自己的優點。車路士在轉會初期尋求邦路斯,通過邦路斯拖後,讓大衛雷斯作為邊路中堅上搶,是最理想的最大化個人能力、分工明確風格互補的引援。而與之對應的例如曾經傳出的修咸頓中堅雲迪克緋聞,實際依然是將大衛雷斯固定在拖後中堅的路數。事實上隨着魯迪加的加盟及基斯甸臣回歸,三中堅體系依舊沒有到達干地心目中理想的程度。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