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場營銷機構Tecmark在2015年做的一項統計研究顯示,智慧型手機用戶平均每周使用手機的頻率高達1500次,平均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則為3小時16分鐘。

研究公司Dscount在2016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普通智慧型手機用戶每天平均觸摸次數為2617次,平均每個用戶花費在螢幕上的時間是2.42小時。這其中,又有10%的用戶為重度智慧型手機用戶,他們平均每天觸摸次數達到5427次,平均每個用戶花費在螢幕上的時間是3.75小時。


從前我們都還只擔心手機對眼睛和頸椎帶來的傷害,觸屏手機出現後,更是出現了「觸屏手」這種現代病。

觸屏手

由於長時間過度使用觸屏手機、平板電腦、手機等所導致的手部關節、肌腱損傷性症狀群,包括手指、手腕關節疼痛無力,動作不靈活等。

觸屏手機對身體產生的影響不可小覷。甚至,我們的腦也會因此產生變化。

如今,人們突然開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使用自己的指尖(尤其是拇指),而且有許多人還日復一日地瘋狂使用。瑞士蘇黎世大學的Ghosh和他的同事們突然意識到,人們對新興智慧型手機的迷戀,正是探索人腦的日常可塑性的入口。

不僅如此,手機還能記錄使用歷史,從而成為研究指尖行為的現成數據源。對神經科學家來說,我們口袋裡裝的手機無疑就是一個「數碼歷史記錄器」,是一個指尖使用情況的海量信息庫。

神經科學家對 「專業人士」(如音樂家、電子遊戲玩家)的腦部可塑性的研究由來已久,但是通過研究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我們可以了解日常生活對普通人的腦的所產生的塑造過程。

在這項研究中,為了將手機使用記錄與腦部活動建立關聯,Ghosh和他的團隊用腦電圖來記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的大拇指、食指及中指指尖受到觸碰時腦的反應。對照組是還在使用老式手機的人。

結果發現:

01

當這三個手指都觸碰螢幕時,智慧型手機用戶的腦電活動更加活躍。

02

使用手機越頻繁,與大拇指指尖和食指指尖相關聯的腦皮層就越活越。

03

三個手指中,大拇指指尖對日常使用頻率的波動更為敏感:距上一次持續使用手機的時間越短,與之相關的腦皮層的活躍度就越高。

你的手指在這個螢幕上滑動和點擊的動作,會重塑腦部對手部感覺的加工過程,腦部對指尖的映像每天都會更新。比如,很多年輕人玩手機的時間越長,大拇指和食指就越靈活,他們的手指反應速度非常快。

研究團隊認為:「現代人腦皮層的感覺和加工過程正接受個人數碼技術的不斷重塑。」 至於數位技術的這一影響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究竟意味著什麼,還需進一步研究。

不僅是觸屏手機的使用,就連吃飯睡覺,甚至路邊的樹木、房間裡的天花板,都會使我們的腦產生或多或少的改變,我們的言行和我們所處的環境對腦的影響之大,就是腦的可塑性。

這種可塑性決定了我們必須意識到了解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重要性,同時,也為我們通過點滴努力來改變自己提供了一種科學依據。

參考:

Current Biology, Anne-Dominique Gindrat, Magali Chytiris, Myriam Balerna, Eric Rouiller, Arko Ghosh "Use-dependent cortical processing from fingertips in touchscreen phone users" (2014)

你不能錯過的精彩內容↓


勇氣的神經科學:我們生來就有治癒傷痛的能力


交談時為什麼總是很難保持眼神接觸?


學習之前想玩一會兒?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