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岐山人過壽吃麵,每逢老人做壽,岐山人都會聚在一起,請來秦腔劇團搭台唱戲。這時候,一碗熱騰騰、酸辣可口的岐山臊子麵,作為台前台後的最佳配角,是必不可少的。吃臊子麵最講究的要數流水席,早上天剛亮,吃麵的流水席就開了。                                                

               

據岐山當地的史志記載,岐山臊子麵起源於3000年前周朝祭祀「竣余」禮儀,即先敬神靈祖靈,然後是君卿,最後再輪到一般人。第一碗臊子麵先不上席,由小字輩端出門外潑兩次湯,象徵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湯成為「福把子」,潑向正堂的祖靈牌位以示懷念,然後才上席,並按輩數和身份依次上飯。「竣余」的「余」字之意為湯要回鍋。因此,只吃麵,不喝湯,是當地人約定俗成的飲食規矩。
       

                           ADVERTISEMENT

還有一種說法,臊子麵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南宋朱翌所著《猗覺寮雜記》上說:「唐人生日多俱湯餅,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小小臊子麵,也讓不少文人墨客留下讚美的詩句。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在給友人張壽盥的祝壽詩中寫道:「憶爾懇孤日,余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劉詩中提及的「湯餅」,就是「長命面」,它是唐朝時款待客人的佳點。相傳,蘇東坡在陝西為官時,特別喜食這種麵條,並寫下了對它的讚美詩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

               

賈平凹先生在文章里寫過:「岐山臊子麵有九字令:韌柔光,酸辣汪,煎稀香。韌柔光是指麵條之質,酸辣汪是指調料之質,煎稀香是指湯水之質。」而要達到這個標準,每一個製作環節都必須講究的很。

ADVERTISEMENT                                            

首先,面要做到厚薄均勻條長而細、潔白光亮,大約一毫米見方,入口筋道、有韌勁。在歧山,以能擀長面者為女人本事。據說,娶媳婦的第二天上午,專門有一個擀麵的隆重儀式:客人上席後,新媳婦親自上案擀麵,以測其技藝的高低。技藝高超者,擀麵薄如紙,細切如線,滾水下鍋不會斷裂。在岐山,形容巧手媳婦擀的好面為「擀成紙,犁成線,下在鍋里蓮花轉」。

               

在《水滸傳》第三回:「奉著經略相公鈞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陝西人把肉丁炒制的配料叫臊子,岐山臊子製作更為講究。肉要帶皮切塊,切得薄而軟,起鍋加油燒熱,干煸至透明狀,再配以醋和秦椒辣麵,文火慢炒,至肉爛舀出。上等的臊子應該是色澤鮮紅純正、口感酸辣突出。這樣一勺色澤油亮、辣而不燥的紅油臊子,正是岐山臊子麵的精髓所在。

ADVERTISEMENT                                            

臊子麵的配菜講究五色,木耳豆腐意味黑白分明,雞蛋象徵富貴,紅蘿蔔寓意日子紅火,蒜苗代表生機勃發。紅黃綠白黑五種顏色代表了岐山人對生活的美好祝福。

上世紀初,八國聯軍侵華攻占北京,慈禧太后跑到西安後,品嘗了岐山縣城照壁背後麵館一位當地名廚做的岐山臊子麵,連連稱讚,並賜賞「龍鳳旗」一面,由此,岐山臊子麵更是聲名遠揚。

               

岐山臊子麵源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由於傳統保守,地域閉塞,才沿襲了西周時期的這種食物文化,因此,臊子麵也是西周文明的濃縮與折射。幾千年來,臊子湯在岐山村村落落的面鍋里翻滾著,岐山臊子麵已然成為一件精彩絕倫的藝術品。凡遇到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岐山百姓都會準備臊子麵來招待客人。歷經一次次革新和演變,它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岐山飲食文化的符號象徵。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