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中國長江流域豐盈的水資源抽調一部分送到華北中國西北地區,從而改變中國南澇北旱和北方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工程,目的是促進中國南北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3]南水北調工程有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總投資額5000億元人民幣。此工程的規模和難度都超過三峽工程,工程已全面展開。領導機構為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設在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中線工程於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


       

中國南北水資源分佈不均衡。南方每年有富餘的水流入大海,北方地區長期乾旱缺水,尤其是華北平原,缺水已嚴重影響到工農業生產。與此同時,人們的節水意識依然較差,水資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也很嚴重。

從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后,中國大陸水利部門就對此召開了多次會議探討,並組織專家進行全方面的論證。經過幾十年研究,目前南水北調的總體布局確定為:分別從長江上、中、下游調水,即西線工程、中線工程和東線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全部建成以後,每年的調水量相當於一條黃河的水量,可以有效緩解北方地區水資源緊缺狀況,對於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西部大開發具有重大意義。


       

工程概況[編輯]

中線工程於2003年12月31日開工建設。該工程是從位於長江支流漢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引水,輸水總乾渠的首閘是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境內的陶岔渠,沿途經過伏牛山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廣鐵路西側,跨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建設專用的立交供水渠道,採用自流方式,沿途供水,最終抵達北京天津。中線調水工程總乾渠長1246公里,其中黃河以南462公里,穿黃河段約10公里,黃河以北774公里。天津乾渠長144公里。根據《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年調水平均數為95億立方米,中線工程的水量調度年度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10月31日。[5]2014年9月29日,工程通過驗收,具備通水條件。[6]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7][8]        

       


       

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淅川陶岔渠首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