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這句話大家幾乎都聽過。當然,這種說法有點兒肉麻,另外,目前沒有可靠的證據表明有前世的存在。不過,撇開前世,這種說法強調的是這樣一種現象:父親更偏愛女兒。這一現象涉及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這種現象存在嗎?第二個問題:這種現象為什麼會存在?        

       

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需要蒐集已有的研究證據。2012年,美國雷德蘭茲大學(University of Redlands)的薩洛蒙(Catherine A. Salmon)等人在PAID(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她跟同事調查了美加兩國680名大學生,要求他們回答在自己父母有沒有偏心對待孩子的現象。獨生子女在這個研究中被剔除了,因為他們沒有兄弟姐妹,無法檢驗研究的假設。        

他們發現,這些大學生通常都認為父親更偏愛女兒,而母親沒有對女兒或兒子的偏愛。當然,這裡的女兒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自己的姐姐妹妹。看起來,父親更偏愛女兒這一現像是存在的。當然,這樣一個研究想要建立父親更偏愛女兒的科學事實依然是單薄了點,因此我們只能說這一現象的存在得到了實證研究的初步支持。        

爸爸愛女兒其實是在捍衛自己的遺傳利益?        

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一現象呢?理解某一現象的視角有很多。進化心理學是一種理解現象遠因(ultimate cause)的方法,搞這一行的心理學家最喜歡也最擅長回答“為什麼”問題。薩洛蒙等人提出下面的假設:        

第一,我們需要解釋母親為什麼會對女兒和兒子不偏不倚。母親100%確信女兒和兒子都是自己的。此外,女兒的後代100%是她的,但兒子的後代未必100%是他的,可是兒子的繁殖潛能更大,因而兒子可以通過擴大伴侶數量的方式來間接傳遞母親的基因(乘以係數0.5 ),最終女兒和兒子各有所長,母親可一視同仁。        

第二,我們需要解釋為什麼父親對女兒更偏愛。無論是女兒還是兒子,父親都不能100%確定他們是自己的孩子。可是,女兒的後代100%是她的,這一點在確定性上勝過兒子。兒子當然可以通過擴大伴侶的方式間接傳遞父親的基因,可是係數小於0.5甚至可能為零,這一收益並不確定。於是,父親有理由更偏愛女兒。        

簡單地說,父親對女兒的偏愛是因為女兒能更好地傳遞或捍衛父親的遺傳利益:女兒的後代更確信,女兒對後代的投資也更有保證,畢竟是她的孩子,她會全力以赴地照顧好對方。父親跟女兒之間有一種更明確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反過來說,父親跟兒子之間的這種關係是不存在的,他們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同樣跟兒子的後代有關。        

跟女兒的後代相比,兒子的後代跟父親之間遺傳確定性的關係更弱了。當然,兒子跟女兒相比有一個巨大的優勢,他的繁殖潛能更大,因而在理論上和實際上他都可以通過增加性伴侶的數目而增加自己後代的數量。        

在父子關係100%確定的情況下,這種兒子後代數量增加的收益對父親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進化收成。問題來了,父子關係的確定性不是100%,而是從100%到0都有可能。因而,兒子繁殖潛能較高帶給父親的收益相對縮水,也許這一相對縮水的收益通常都不能抵消自己跟後代關係不確定帶給父親的傷害。        

不過,兒子繁殖潛能較高的收益卻可以給母親帶來較為明確的進化收益,這也許是為什麼母親會比父親更偏愛兒子的原因所在。當然,這個研究中也沒有發現母親會在兒子和女兒之間選邊站的現象。